《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
阅读摘记及实践中的问题
2019年11月28日
在北京十一校学习一个星期,激动之余觉得自己也应做点什么,回来后开始了我的整本书阅读之路。开始原因有二:十一校阅读似乎效果显著,二源于我自己经历,上学期间我语文课基本不听,我的语文书新到可以再次出售,但我偶尔喜欢看看书,语文成绩不差。我自己也觉得能领着孩子们读书是功德无量的好事。虽然年龄已大,但依旧有一腔热情,那段时间,我忙于在网络搜索资料,勤于听、看别人、别校整本书阅读开展的经验,自己也积极探索,但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实践中有种种不如意,种种和自己理想大相径庭的现象出现,自己的各个方面也是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在我急需一些理论知识时,看到了同仁推荐的三本关于整本书阅读的书籍,之一便是吴欣歆教授写的《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多,因而按章整理笔记。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课标解读
第一节 阅读数量规定
“义教课标”规定了四个学段课外阅读量为第一学段即1-2年级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第三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第四学段7-9年级不少于260万。通过“量”的刻画,让学生有稳定的阅读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种量化考核更便于教师操作,也便于自我评价。之前不关注这样的数量,现在看来,记住是有必要的,这是教师的教学任务。
除了数量的规定外,还提供了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现代文的一般速度:150字∕分,250字∕分,350字∕分,450字∕分。
根据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老师可以更合理的规划阅读时长,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及连贯性,同时不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加重学习负担。比如《西游记》87万字,学生每天阅读25分钟,可读11250字,整本书需用时77天,两个半月,若按回布置,学生需用时100天。每天25分钟学生可以接受,并且使阅读更紧凑。
第二节 阅读视野要求
阅读范畴:文学、历史、科学。
我们现在只能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读完书上推荐的必读书目。
第三节 实施评价要点
教材中出现的长篇作品节选,其教学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原典”。
这告诉以后学习目标应注意这点。不应只为讲每一篇课文。
1.整本书阅读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阅读阶段和反思阶段。
整本书阅读依然处于无序状态,准备阶段只是要求学生准备书,老师用一节课时间导读,对本书的内容作概括,加上对本书的各种评价,适合以怎样的方式去读,制定阅读计划。然后开始阅读。三个阶段中,这一阶段最为明确。
阅读阶段,学生的阅读虽然有阅读计划,但总体是失控的,学生回家能坚持读书的极少,即使是好学生,脱离监管也变得不自觉起来。《朝花夕拾》只有10篇文章,但是调查读完的整个班居然不足5人。而看的都是阅读课在老师的监督下看的。对于薄弱学情、没有明确目标的我校,把阅读放心的放到课外是不显实的,但一周只有一节阅读课,要想养成习惯,这种节奏远远不够。能否像每天有阳光大课间一样,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方、固定时常让学生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可以了。我看很多练习写作是这么说的,固定时间、固定字数,不管写什么,写就行。
反思阶段:尝试做了,但效果不好。《朝花夕拾》在计划读完全书后,我建议学生先做思维导图,给十篇文章分分类,按时间童年、成长中的关键点、成长中的师友,每篇主要人物、作者态度、主要内容。想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作品内容进行重构。在我的示范下,学生大多可以完成任务。第二阶层作业,我希望学生读出10篇文章的联系,即将书读成整本书而非10篇文章。按着教材提供了几个主题,并且告诉学生,怎样处理:先选定主题、看目录中跟主题相关的有那几篇,然后阅读选定的这几篇,阅读过程中圈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句、比对所划的关键句找异同,得出自己的观点。想以此方式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同时深入阅读。但从交上来的作业看,作业题目能过关的只有3人。大多依然是以网络上的读后感来充数的。但当时在启发学生写反思作业时,学生高兴地说“哦,原来这样”那表情是有所得后的自豪。结果却让人失望。原因:一是学生懒,不愿费力费脑;二是学生理论懂了,但实践却困难重重。
2.阅读的一般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在回到整体。整本书的局部阅读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细读局部,贯串若干个局部,以期形成更为全面完整的认识。
3.阅读的理论工具:文本解读的基本理论、文学的基本理论。
教师没有的如何指导学生。
4.梳理整体的艺术架构。“整”的表现之一则为整体的艺术架构。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整体艺术架构有助于学生走进其完整的艺术世界,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
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关注点,但普通老师要求极高,我们缺少这种洞察及评价的能力。《朝花夕拾》我就是查阅大量资料才懂皮毛的。
梳理行文逻辑
2.良好的阅读氛围:坚持每天阅读;形成讨论环境;分享阅读经验。
在学习如何开展读书会,利用班会课讨论、分享。
3.在整本书阅读的表达和交流方面主要提出了三种形式:过程性写作;文学性写作;评论性写作。
第四节 教学价值定位
1.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需要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整本书本身的价值,鉴于学校教学形态下出现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名著,我们直接讨论经典名著本身具有的价值;其二,整本书之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
2.经典名著本身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
3.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4.“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整本书的过程需要线性思维,梳理人物或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需要发散思维,由一个人物或事物出发,找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物;需要辩证思维,探究内容间的对立与统一。5.从某种角度来看,整本书阅读像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综合实践活动。阅读过程需要整体规划、设计;阅读成果需要不同的输出形式,在综合的情境氛围中,学生完成形式丰富的阅读成果——做腰封、写书评、创作脚本、撰写读书报告等;在展示交流阶段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阅读方向,找到阅读能力发展的生长点,阶段成果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发展,转化为下一阶段阅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