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林老师,你能不能多提问我几次?班级电脑只抽到过我一次?”———来自L同学的留言
当我看到这个留言时,心里不由地咯噔了一下。我快速打开电脑,将2-5月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330次的随机挑人中,总次数小于5次的孩子总数为10人,也就是说这10个孩子在过去的4个月内,平均一个月只被挑中过一次,甚至连一次都没有。可见,在常态化教学中,哪怕采用随机挑人的方式进行公平交流,依然会存在些许“不公”。所以,基于数据进行挑人弥补是存在一定必要的。(挑人弥补指的是针对随机挑人次数较少的孩子进行教师主动提问的弥补行为)。
进一步思考:在原有挑人次数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孩子的表现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是否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介于思考,我将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
从数据可以看出,挑人次数较低的这些孩子普遍表现出课堂平均参与度和平均积分相对较低的情况,难怪这批孩子会感觉到课堂参与感不足,而向老师提出“抗议”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看,在无法改变随机挑人的情况下,至少通过挑人弥补,可以给孩子们增加积分机会,从而提升课堂参与感。
从这份统计图中,我也发现了13和20孩子出现“边缘化”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从整体数据来看,除了课堂参与度、平均积分、随机挑人较低以外,还呈现出答对率较低的情况(班级后10%)。由于答对率和学业成绩成中度相关关系(之前的文章做过回归分析),所以13号和20号孩子大概率存在一定的学业困难。学业上存在困难,课堂上又一直没被关注,逐渐“边缘化”是必然。
除了这些发现,在本次4个月的数据分析中,我还找到了第二个影响学业成绩的相关因子。发现学生的平均积分和学业成绩存在中度相关关系,而且可信度非常高。换句话说,在前面的4个月的时间里,学生的平均积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
有关平均积分与学业水平内在联系,我会进一步的分析,希望能在下个阶段继续验证可信度。换句话说,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是否高度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成为了接下来思考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