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段条文从开始到不欲饮食,其实就是对条文(96)的简单明了的解释,那就从“藏府相连”开始到“小柴胡汤主之”讲的就是能量发散不出去,进而发生停滞,超出了机体能承载的限度后,就开始往回逆流,通过呕的途径,将超出负荷的能量排出去,也就是讲了呕的病因。那小柴胡汤就能补充体能,疏通少阳经及其内腑胆和三焦,并将停滞的能量发散出去,那病就可以好。如果服小柴胡汤后,体能也补充上来了,胆囊和三焦的功能恢复正常了,那能量的输送不再受到阻碍了,所以体液代谢也正常了,那还有口渴的症状,这就不再是能量停滞导致的体液代谢不利的问题了,而是能量供给不足,体液供应不上的问题了,说是消耗过度的缘故了。那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少阳病是在机体的第二道防线—阳明系统沦陷后出现的,而阳明系统是以阳明经及其内腑—胃和大肠的功能亢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因为胃和大肠都是能量产生和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所以这两个腑功能亢盛的话,能量会大量地产生并参与邪气的排出,所以阳明病是一派亢盛的表现,当阳明系统沦陷的时候,也代表着机体的机能已经开始走回头路了,很难再有那种亢奋的表现了,进而表现出一派虚像,所以这段条文起初就讲:“血弱气尽凑理开”是不是?那少阳系统被纠正后出现口渴,就是阳明系统亢奋地消耗能量和体液而导致的后果,所以讲“属阳明”,那就按照治疗阳明病的办法来就行了。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段条文中的“得病”,得理解为得了太阳病。那经过六七天和邪气的斗争,机体的体能也匮乏了,机能衰退了,能量也不够用了,所以脉的跳动已经迟缓了,虽然能鼓起来,但摸起来已经是弱的了。既然脉鼓起来,说明能量还是要往体表供给来发汗,而且患者确实有怕风、怕冷的症状,也说明风寒之邪侵袭到体表来了,好在手脚还是温乎的,所以还是有一定量的能量可以供给到体表的,因为能量是从手脚的三阴三阳往体内的相应经络流转嘛。那在这种状态下,应该在补充体能的基础上,帮助机体缓慢发汗才是正确的治法,但医生糊涂,竟然反复地给患者拉肚子,这样一来就加重了胃肠道的负荷,使得胃肠道对食物产生抗拒,出现不能吃饭的症状,同时因为向外发散的力量一再遭到向下发散能量的拉肚子的影响,使得向外发散的力量越来越衰退,体表的防线一再沦陷,使得邪气侵袭到了少阳系统,使其对机体机能的润滑作用和能量通道的作用减弱了,所以一切机能都迟缓下来了,能量也大量停滞在三焦而发散不出去,所以出现胁下部位发满而疼痛;体表的能量停滞时间长了,就产生病理性热,而且无法往外排出去,就将血液中的红细胞破坏掉,使得上体部的皮肤发黄;供给到颈项,也就是太阳经分布区域的能量无法往外排出去,所以充血了的血管也无法放松下来,会一直处于痉挛的状态,所以颈项会发强;因为经过拉肚子的过程,能量会往胃肠道发散,所以在能量本身就匮乏的情况下,往膀胱输送的能量就更少了,所以小便会困难。那经过反复的拉肚子,胃肠道的负荷过重,所以对进食产生抗拒,那抗拒的方式,就是这段时间一直给胃肠道施加的、向下发散能量的机制,那就是拉肚子,所以喝了柴胡汤,就通过拉肚子将其排出掉了。那口渴想喝水,说明体液消耗过大,机体需要体液的补充,但呕说明胃抗拒水,也就是这时候胃抗拒食物的机制是呕,所以喝了柴胡汤照样会呕出去。拉肚子和呕都说明胃在抗拒食物,区别在于方式的不同,要么往上,要么往下,就是不愿消化和吸收,原因就是胃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