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一句话: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本书名,暂时还未看,但对这句话很认同。
沟通是语言的艺术,是平等的对话,为什么会和暴力扯上联系呢?
但我们也无可否认的是,有一个词叫做语言暴力。
也有一句老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从小背到了大。
我们从小到大,也在记忆中不知道多少次被“恶语”伤害过,或许只是朋友间不经意的一次抱怨和调侃,或许只是父母忙完家务随口的一句嫌弃。
说话的人当时可能是好意,但听话的人会遍体生寒,仿佛是寒冬腊月吊在屋檐下的一根根冰凌,刺骨寒。
而我们的关系,也在一次次的谈话中,真的会经受的住这样的摧残多少次。或许我们不了解,这就是所谓的暴力沟通,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不是很明白。
一、友谊的失去,或许只是因为简单的几句话
小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玩伴,但那些玩伴一直到现在的有多少。后来慢慢的变得疏远,直到现在的不联系,甚至连一句简单的问候也没有。
那个时候,我们脸皮薄,我们有着自己所谓的自尊。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一块圣土,不容别人践踏。
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真的是蠢死了。
就算考了好成绩又能怎么样。
可想而知,有这样的玩伴和同学,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么会有好脾气呢?
二、面对亲近的人,好好说话
读完这本书后,我仔细的回想了我在对家人,对亲友的说话态度。就是在突然间,想起七年前的一条QQ说说。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我们最差的脾气、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
没有想到的是,曾经就好像已经看透了的我,这么些年过去了,我们是否有了改变,是否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非常惭愧,基本没有,想一想最近的和媳妇之间的吵架,我们两天都没有理对方,这难道不是我们说的“暴力”吗?并且还是冰冷的。
有时候,看着刚刚收拾好的屋子被媳妇瞬间搞得凌乱时,心里总归是有些不乐意的。
为什么不注意一点?
以前,我总是会先吐为快,不论什么,话到了嘴边,也就到了媳妇的耳朵。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总会有意无意的想一想刚刚的话究竟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想一想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基本上可以算是万能的公式,套进我的话应该是什么样子。
家庭里,或许我们说的最多的依旧是对我们的父母,我们明知道父母是对我们好,可他们的关心,他们拿出来的秋裤,我们总会顶回去。现在想一想,或许那是我们十几岁时最不省心的样子。
可父母,却默默的忍受了这些,从来都不会跟我们吐露,仅仅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孩子。
我们不能因为一件小事,因为一句指责,将我们这些年对家的付出和努力,抹杀的一干二净。
三、好好说话,那是我们最直接的修养
以前,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不会说话。直到步入职场,有了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们词穷,我们说出去的话没人听,我们越说越没朋友。
你说话的样子,就是你内心的样子。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受内在情绪的影响,这个时候才慢慢懂得,你怎么说话,就会暴露出你怎样的修养。
是啊,我们总是喜欢给别人贴上标签,在别人身上找缺点挑刺,却忘了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的距离,我们慢慢的忽略了自己的渴望,也忽略了别人的需求。
追了很多年的《奇葩说》,担任导师的蔡康永,永远都是一个温声细语,娓娓道来的人,我们在他身上,永远都看不到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写道:
“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会越快乐。”
为了好好说话,我们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灰,但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一句多么能令人心里一激灵的话。
四、这本书的智慧
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实操性比较强的书,其中的很多方法都能适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慢慢的改变。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我们总是要掌握一些技能的,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专门去看了看过程中做的笔记,不多,才14条,每一条都是在特别有感触的时候心里有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话,大多都不是暴力语言。
从自身感受和对方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将别人的感受放在我们的前面,也很难不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包括情绪。因为自我是一个人的默认选项。
如果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别人的感受放在了我们的前面,那将是一个比较大的成长。
正如黄执中说过:
“人生的困扰,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所以,学会说话,少一些语言暴力,多一些解决问题,多一些做对事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