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风大浪颠簸,从巅峰到谷底的摇摆,才是生活的常态,就算是苏轼这样的天才,也无法避免被命运捉弄。
尽管苏轼的人生开局堪称完美,令人羡慕,但他后来却被卷入政治的黑色漩涡中。
复杂的政治与险恶的人心,让苏轼的仕途一路起起伏伏,甚至几次坠入深渊。受委屈、不被赏识,成为他做官路上的常态。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坚持,依旧乐观的面对一切。虽然他无力改变眼前的环境,却可以守住自己的内心,哪怕落进沟渠之中,也能在其中找出一条路,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
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王安石。
王安石推动的变法运动,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而且,这种影响并不是只针对苏轼一人,王安石的变法,让当时的大宋王朝陷入一片动荡之中。而苏东坡则成为了这场大动荡中的一个典型。
1069年,守父丧期满的苏轼、苏辙兄弟,重回京城。也正是这一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让他力主推进变法运动,整个大宋王朝就此卷入了一场全新的社会实验当中。
而因为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政治冲击波,直至北宋灭亡依然余震不绝。
王安石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他:“王安石此人,徒有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当他到达了权力中心之后,不遗余力地说服神宗皇帝接受自己的变法主张。
那时的神宗皇帝只有20岁,正是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年纪,王安石变法的主张,与神宗皇帝想要改变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伟大蓝图不谋而合。
于是,这一对怀揣宏伟梦想的君臣一拍即合,决心排除万难,推行变法,实现心中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
而阻挡他们变法之路的人,不论忠奸,都成了他们必须要除去的障碍。
王安石新政本意虽好,但却不切实际,结果导致社会动荡。面对如此惨痛的局面,朝臣们纷纷谏言。
然而,取得了神宗信任的王安石却认为这些都是变法要付出的代价。
于是,为了保证变法的继续实施,他开始清除那些反对者,以至于对新政持有异议者全都遭到贬黜、议罪,其中就包括司马光,欧阳修,富弼等一大批当朝元老。
王安石还借机对御史台(监察机构)进行了大清洗,控制了整个朝堂上的舆论风向。
而当时的苏轼只是一个人轻言微的史官,但他却勇敢地给皇帝上了三次奏折,雄辩滔滔,力陈变法之弊。
他本计划写下这万言书之后,就罢官而去,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阻止变法的实行。
万幸的是,皇帝虽然没有接纳这万言书中的意见,但仍然看出了苏轼的一片赤诚之心,他最终决定任命苏轼为杭州通判,苏轼就自此离开朝廷的权力中心,携眷赴杭州上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