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育儿书,我看的不多,怀孕之前看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后来就没有看其他育儿书,也是今年上半年,加入玥玥妈年度社群,知道这本书,推荐这本书也是因为我看的多。
这本书是托马斯戈登博士写的,第一次读这本书说实话我看不懂看不下去,就是那种字我全部认识,但是道理不懂,会有烦躁。第二次耐着性子读完了,有点明白了,继续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读。接下来明年会继续读,知道自己全部掌握。
读完这本书感觉刷新了我的认知,颠覆了我所有的育儿观点,全文主要观点就是做真实,内外一致的父母,对孩子积极倾听的也要看到自己的需求。尊重孩子,对孩子行为不贴标签,不批判。
下面来看看书中观点:
第一,父母总受指责,而非接受训练,生活中会因为孩子惹了祸,或是在新闻或者网上看到孩子出了某种社会问题是,都会指责父母,然而有谁会帮助父母呢?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他们不知道自己错了,更谈不上怎么去改变,需要大环境去帮助父母。戈登博士为了帮助父母察觉问题就写了这本书。
第二,父母是人而不是神,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就成了爸爸妈妈,我们的职责就变了,我们开始想什么是为孩子好,怎么样不能让孩子走弯路,为了孩子,我们做了很多,但是我们忘记了自己是人不是神,我们会累,我们会有不接纳孩子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怀疑自己,会焦虑,书中告诉我们要做真实内外一致的父母,只有你越真实越坦诚,孩子感受父母也会生气,也会有不知道,不会的,感觉真实,这是孩子喜欢的,也是父母很轻松的,丢下包袱,不在担心这或者那。
第三,书中把父母分为三类,第一类赢家父母,你需要按照他的规定去做,比如放学必须写作业,然后辅导班,不可以玩,没有按照要求,会被骂,指责。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这总类型就是父母赢孩子输。
第二类输家父母,让孩子充分自由,尽量避免限制孩子,孩子要做什么干什么,通通都满足,如果发生冲突,都是孩子赢,父母输。
第三类就是骑墙派,介于两者之间,让孩子自由,发现自己接受不了孩子需求,就直接控制了,我就是这样的。
第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接纳线,接纳指的是我们看到孩子做的事情父母是否接纳,比如看到孩子玩水,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孩子先玩后写作业,小孩爬梯子,玩水等等,这些行为是接纳还是不接纳,每个人接纳线不一样,有的人对以上行为都不接纳,看到孩子这些行为,心情不爽,有的人却可以接纳。而且这个接纳线还跟父母当下的心情有观,比如孩子晚睡这个行为,如果这个时候在外面玩的时候孩子晚睡可以接纳,无所谓,明天晚起就好了,当这个行为在家里,身为父母的我们想睡觉,或者玩手机,或者有工作需要处理的的时候就不接纳孩子晚睡了,容易对孩子发脾气。
第五,如果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比如玩具被抢,跑太快摔倒了,小朋友不跟他玩等等,这个时候一般都是仍绊脚石比如让这个玩下,谁让你跑这么快,不玩你自己玩,或者我们回家,还有就是哭什么哭啊,摔跤就爬起来,下次注意就好了,你不借玩具肯定不跟你玩啊等等,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倾听的方式,比如孩子摔跤了,就抱抱,摔跤了痛痛是吧,孩子会感受到妈妈的爱、理解和被看见,妈妈好懂我呀。
这个时候如果做不到积极倾听,就放下手机,陪伴孩子身边,让她把情绪发泄出来。
第六,当孩子看电视声音很大,你看书或者在开会,这个时候就是父母拥有问题了,而不是孩子拥有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孩子看电视看的很开心,是你被影响了,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会觉得这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怎么不懂事,不乖啊,需要明白的是这个时候其实是父母拥有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就是行为感受影响,我们可以说宝贝,妈妈看到你看电视声音大,我感到很烦躁因为影响到我开会或者看书了,当你不带标签不带指责的去跟孩子说的时候,孩子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七,十一你希望回老家,孩子希望去海边玩,这个时候双方需求就冲突了,这个时就需要采用第三法,首先确认你跟孩子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冲突,父母跟孩子想可以解决的办法,把这些方法写下来,一个个进行排除,找出令父母和孩子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执行,反馈。
我接触看这本书不长也不短,感觉道理都懂,实际上执行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多时候是父母很难做到去不干涉孩子,更多的时候其实是父母自身需要调整,我学了以后才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一是不接纳自己从而不接纳孩子,二是,我们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起了冲突,但我们的价值观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不一定。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刷新我们认知的过程,所有的解决方法和技巧其实都是建立在父母跟孩子关系的基础上,关系好了就都好了,关系不好,什么技巧都没有用,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这是用来对付我的。感觉被套路了。
我的感受就是学习让自己不焦虑,做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