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路遥的这本书,原本也知道这是路遥的随笔,没抱着收获什么的态度去读,只是自己也时常深陷这种作息之苦,所以想看看大作家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高见,结果却是获益匪浅的。
总共分为四个方面:
1、关于虚构文学
2、关于面对孤独
3、关于具体生活
4、关于人生
1、关于虚构文学:
在这本书中,这个不喜欢看虚构文学的我,也开始对中长篇文学提起了兴趣,当然,这只是最小的一个获益。
“每个故事的人物发展就像河流一样自然形成,不被作者左右,更不会应读者的心意而存在,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认知局限所组成的结果。”
“他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种种局限”
“某些批评已经不顾及生活实际上是怎个样子,而是看作品是否符合自己宣扬的理论观念。”
从路遥前期了解当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具体生活细节等各个细节已经对故事架构有了一个如何去理解和观察的角度,但后面对于人物的理解才是让我更触动的。
正应了现在很多人读虚构文学代入自己的价值观的现象,太多人喜欢用自己的三观构建一个“精神乌托邦”,不符合主流三观的就会被贴上“三观不正”的标签以显示自己的正义。但殊不知,虽然是书中的人物,也都是有自己思想、生活、三观的鲜活的人物,他们不代表读者,也不代表作者,只是在他们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具体的人物。
刚好前阵子也在看《新闻女王》,不知道是不是先看了这个书让我能够有跳出情节的视角,对于很多人物的理解已经和之前看剧看电影完全不一样了,能够看到Man姐被阿杰的新闻理想所困的内在自我,能够看到张家研身为女性的婚恋、职场、个人价值困境而导致的悲剧,也看到了各种女性形象的处境困局,无形中构建了新的观察视角,是非常直观的影响。
2.关于面对孤独
路遥在写作的时候一个人在一个几乎无人打扰、没有任何社交的环境中,与世隔绝又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自己的事业:订立目标-专注执行-达到里程碑-逐个攻克完成,没有丝毫犹豫和懈怠,在无人知晓的背后认真抄稿——“对自己绝不能自欺欺人”
这个环境正是我每天都在面对的,应该也是很多自由职业人每天都在面对的场景。他的自律和专注是我望之莫及的,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究竟为什么他能够做到?日以继夜、黑白颠倒、无人在意却能坚定不移!
在他详细的描述和老鼠从斗智斗勇到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在孤独中生活就像在一搜没有方向的船在海上航行,迷失的舵手在黑暗中会因为失去了参考而绝望,绝望中就让船静静的躺在海面上任波浪左拍右打,而坚定的船长会坚定不移的找准方向、穿越迷雾,直至看到终点海岸。
而我,就是迷失了的舵手。
是的,在独居了6年后,我第一次意识到——我被孤独打败了
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是享受孤独的,只是不够自律。原来并不是,我享受孤独,却也经常被孤独吞噬,我们不断交手,你来我往,有时候我会获胜,有时候它会打赢。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是的,只有直面自己的时候,才没有借口!
任何的犹豫和纠结都会让对手把你打败。
3.关于具体生活
对于具体生活部分,我相信所有自由职业的人都太熟悉了。好像是每个自由职业人都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
生活的失控——
“人是强大的,人也是脆弱的”
路遥身体的重创,让他不得不把时间分给养病,“全神贯注地熬药,就像全神贯注地写作一样。”
我曾经认为做饭这种单纯的“劳动”是可以被金钱解决的,但是当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吃外卖终于吃吐了,并且身体也完全不听话之后,我不得不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了,必须有营养,必须让自己喜欢吃。那就不得不去面对这个逃避了十多年的问题
切身体会到了,你在哪里偷懒,就会受到什么惩罚。
青春的逝去——
当离开往复循环的职场生活,在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中,就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样每天都不得不使用自己的身体,就可以有很大空间休息(或者叫偷懒),而当你再次意识到身体的存在的时候,往往会是一记重拳。
突然会意识到身体不行了,体力不支了,青春,突然就没了。
“所谓的青年时代,就在这瞬间不知不觉地永远地结束了”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金黄色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在不是青春少年”
生活秩序的重建——
吃过了生活和身体的亏 ,虽怅然,但也要面对,那就必须建立新的秩序
加入日常的运动、营养的餐食、规律的作息等等等等,那些曾经逃避的,都必须一一重新找回来
4.关于人生
不得不说,开卷就给自己了一个大逼斗
“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旨所在。正如一个农民春种夏耘,到头一场灾害颗粒无收,他也不会为此而将劳动永远束之高阁。他第二年仍然会心平气静去春种夏耘而不管秋天的收成如何。”
“我坚信生活将最终会对是非做出判断。”
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每天只想玩不想做事情的人,终于逃离了职场生活的人,如何面对这些字字句句,只能说,无地自容。
其实生活并没有太多意义,也没有那么多目标终点,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需要做的只是推好属于自己的石头罢了。
劳作的过程就是意义本身。
是那些切实劳作的日子,和真的种到地里的种子才是真实的,无论刮风下雨悉心照料,然后等到果实丰收的那一天,这个过程本身才是生活。不是那些只游离在生活之上的享乐和一时的情绪波动。
看过这本书,再去看西西弗斯的石头也就更好理解了。曾经看西西弗斯的故事觉得绝望,现在看,才体会到其中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