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孩子们的学习旅程中,数学常常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记得我家老大在小学三年级时,面对数学困境的无助和迷茫,让老母亲印象深刻。正如《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中所言,如果我们让孩子们的数学学得“走调了”,那就是在给他们的未来留下问题。
陷在数学困境中的孩子,那种无助和迷茫,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成绩,也会影响他们对数学的态度和未来的学习能力。
美国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与青春期和解》中也提到了类似观点:
孩子如果被数学吓到,会产生无助感,进而会对所有和数学相关的内容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数学困境带来的无助感,可能会伴随他们很久,甚至影响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困境,我们能做什么?劳伦斯·斯坦伯格贴心地给了6字意见:理解、重视、兴趣。
我们要理解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困惑,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松掌握数学的奥秘。除了理解,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重视数学的价值,让孩子明白数学不仅是学科的要求,更是生活中的实用工具。
有理解、有重视还不够,还需要孩子们发自内心对数学的兴趣。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一边快被数学学科折磨地痛不欲生,一边还要求发自内心地对数学有兴趣?莫不是开玩笑?
还真不是。发现数学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借助童书的力量。比如,这本《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
《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是日本研究数学学习能力评价和数学课程的清水美宪教授主编。这本童书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插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遇见《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孩子发现数学的乐趣变得容易。
不能少的数学乐趣
数学并非只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惊喜的世界。书中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孩子们对数学世界的兴趣,比如“什么是球?”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球体,从而加深对“球”这一概念的理解。
又比如“气球是球吗?”
这个问题,乍一看,还是需要停顿下,才能给出答案。
“足球有几个面?”
孩子们熟悉的各种球,原来藏着这么多可探究的数学知识。《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像极了孩子们进入数学世界的一把钥匙。
除了玩的,还有吃的:“葡萄柚的切面是什么图形呢?”
这个问题我家老二很有兴趣,边看着书,边比划着自己的切法,边和老母亲分享着他的看法。当然,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拿起一个柚子,动手实践、验证他的想法。
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入手,无处不在的数学有趣极了。
借着《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的点拨,孩子们会从生活中感知,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字和公式,更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每一个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都像是一个宝藏,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发现、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能收获满满的数学乐趣和成就感。
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
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在于它的“抽象”。很多孩子面对数学时感到困惑,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
《漫步高中数学教育》中谈到数学中2个层次的抽象,一是“具体抽象到形”,二是“符号表达”。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这一步往往是难以跨越的鸿沟。这道鸿沟,可能会持续很多年。拿我家老大举例,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困境之后,现在是初二的几何困境。比起函数,她觉得几何更难。
关于这个问题,曾经与老大的数学老师请教过,老师给的指点离不开“练”。具体到生活的细节中,又该如何“练”?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给了思路:面对学习数学中抽象的困难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感受生活中的数,从中建立抽象数的概念。这种过渡,必须在家庭生活中实现。
确实,如果孩子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摸到数学,那么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从这个思路出发,会发觉《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这本书,很适合帮助孩子跨过数学“抽象”的困境。
《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中通过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在理解“什么是球”时,书中不仅给出球的定义,还列举了太阳、珍珠、眼球、肥皂泡等生活中的物体,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球体的特点。
同样地,在回答“足球有几个面”时,书中会展示各种各样的足球,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足球的构造。
《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让数学不仅看得见,还能摸得着。书中的动手部分,深受孩子喜欢。这些动手部分,能让孩子们在实操中,感受道数学的魅力。比如,通过切纸球灯、纸气球来深入理解“气球是球吗”这个话题
通过胡萝卜块拼接恐龙、不规则多面体拼接恐龙,来感受“不规则多面体”
这样的动手实践,不仅让孩子们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正如《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中布鲁纳所提到的观点: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最重要的回报并不是来自成人的表扬,而是内心的满足。
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和乐趣时,他们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遇见《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积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满足感吧。
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学习的难度之二,在于它的难度逐渐加大,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和记忆,而是更加注重“数学思维”的应用。
这学期参加的老大家长会上,数学老师特别强调了数学学习中“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这样的改变,初衷是好的,让孩子们对数学的掌握,不再局限于题目上,而是落实到生活中。
只不过,对于习惯了题海战术的孩子们而言,缺失的“数学思维”,要他们马上拥有,似乎有些为难。如果说建立上初中老大的“数学思维”,现在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上小学的老二,现在则处于打基础的阶段。
关于数学教学的改革,学校也在努力。这学期老二的课程中,加了一门“数学拓展课”。具体上什么内容?目前画了半个学期的“一笔画”。
一笔画也是数学的内容?当然。《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里,就有一笔画的讲解。
《漫步高中数学教育》中说,“数学思维”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既然是长期的积淀过程,如果当成任务,那未免会让孩子觉得有压力。不如,将这个积淀的过程,变得有趣一些。
“数学思维”的培养,光靠学校的教育可不够。一本《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可以在家里陪伴孩子们很久很久。
《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包括4大部分
• 有趣的立体图形
• 平面图形的奥秘
• 长度、量和测量
• 美丽的数和比例
每一部分的内容,又有很多细分的数学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孩子们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
遇见《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数学思维”轻松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写在结尾的话
看过《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之后,会越来越认同《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所说的观点:
数学不是题海,数学是生活的高效策略。
《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从数学的乐趣出发,带着孩子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试着、学着、习惯着用“数学思维”看周围的世界。
经过《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的引导,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会变得生动很多吧?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观念改变,也是好的。
如果孩子对数学有了畏难情绪,作为家长的我们,具体题目不会没关系,但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数学的美妙,这份支持还是要有的。
从畏难情绪,到平静接受,再到喜欢数学,孩子对数学的态度改变,可能要花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别问我怎么知道,几年前我家老大经历过。
比起家长的语言鼓励,孩子们更需要的是体会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世界。真实地感受过数学带来的乐趣后,于某个时间点,回头看,孩子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好像不见了。
孩子如果觉得数学没意思,又或者害怕数学这门学科,不妨将《万物的密码:看得见的数学》分享给孩子。带回家后,也不用刻意说什么,就放在孩子看得见的位置就行。
相信我,孩子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都很感兴趣。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