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这是个飘乎、玄幻的词。但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他所说的天命到底是什么?还要从孔子周游列国说起,因为孔子在卫国不受尊重,从而孔子离开了卫国去了曹国,后来孔子离开曹国去到了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害孔子,桓魋是宋国的权臣,而孔子所主张的儒法是要把权力集中到君王,这样就危及到了桓魋的权力,所以桓魋欲杀孔子。
但是孔子周游列国,恢复周礼是有一种使命感和信念感的,他说桓魋“其如予何?”,不是因为司马桓魋杀不了他,而是孔子的使命、孔子的信念是不会因为桓魋想杀了他就会破灭,更不能阻止他的理想,他恢周礼的梦想。他会一直追寻使命,继续他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离开宋国之后孔子来到了陈国,一个中原小国。
陈国被周围的几个大国打压,自保都成了问题,用一句话来形容陈国当时的处境就是“陈常被寇”,当时陈国是非常乱的,没法施行仁政,就算陈国安定下来,仁政时间很长,不容易施行。和在卫国时一样,最后孔子未施行仁政便离开了,但去卫和去陈时心情是不一样的。他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我想他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就算前方凶险。在卫国虽然国君好色,但整体上比较稳定,而且人口非常多。但陈国被大国围困,孔子只能眼睁睁看着,但无力回天,他的心情应该也是悲痛郁闷的。
离开陈国,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子路这时就比较愤怒了。一方面子路开始质疑自己的道,因为即便他做的事是正确的事,还是被人不容。一方面他为孔子打抱不平。当然夫子不认同,君了就算穷途未路时也坚持本心,小人却在穷途未路时做下三滥的手段。
孔子的另一个徒弟子贡觉得孔子理想要降低一下,“盖少贬焉”,孔子却说修不修看自己,容不容完全在自己,孔子的问题,一是外界天下不容,二是弟子都怀疑自己的道。
在孔子去郑的过程中,孔子被人评为丧家狗,孔子不但未生气,还欣然接受这这个称号,在我眼中丧家狗可能是没有方向驾驭光芒。而在孔子眼中丧家狗更像是没有实现抱负,艰辛,依然推行仁政。
我觉得孔子已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他追寻自己的梦想,即便外界困难重重,也无所畏惧。在困境中有所超越,有所成长,“不容才见君子”,孔子正是这样一位君子,在乱世,苦难中最能见君子之风,孔子在风雪中屹立不倒。而我想我没有孔子的意志力,但假如我有梦想,就去追逐,拼尽全力,只要有目标,便能去执行。
虽然,我不能把梦想当做使命,但我也会努力去完成他。
我觉得成为君子有两点,一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明确的志向,像孔子一样。第二就是决心,要有消耗不完的动力,把自己的志向看为一个使命是终生必做的事情。就算遭遇到困境也不放弃而是更加坚毅。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先做的就是知天命,那怕外界不容,君子依然会勇敢的坚持下去,像就孔子一样心甘情愿地推行仁政,不惧前方的凶险 ,只天命是孔子被匡人围困从而说出“匡人其如予何?”,是在司马桓魋要杀他时的临危不乱,是在周游诸国之后,惨遭失败,重新站起来的瞬间,是在无衣无食,连弟子们怀疑自己坚守之道时,依然能坦然自若。在逆境中成长,在磨难中超越自己,坚守本心,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又重新站起来,一次次的继续去闯。孔子遵守的是道德层面的爱,以自己苦难换天下太平。总而言之,知天命就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着“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心态。
我做不到像孔子一样的知天命,但只要在路上有像孔子一样的信念,我相信我也可以不断超越,不断的突破,立己达人。现在,我已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颗深入心底的种子,我相信他总有一天能开花,能够成为我理想的样子,虽然我也深知前方的路,道阻且长,但行动起来就有希望,行动起来就有可能。
让心中的那一颗种子开花,最终结出灿烂的果实。立己达人,最终追寻自己的志向,永远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沒有一丝犹豫,终会有所结果的。
最后我相信努力之后,终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