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记载来看,最初是琴、瑟和歌咏经常配合在一起唱和演奏,当时称之为,“弦歌”。也就是用击器打着节拍,以琴、瑟伴奏歌咏。所以《尚书》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说法。极为精辟地概括了声乐和器乐,歌词和曲调,音乐和语言,音律和曲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诗经》中,有不少地方提到了琴、瑟,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琴、瑟既用来表达爱情,也用在朋友欢聚的场合。《诗经》三百多篇在当时都是用琴瑟伴奏者演唱的。《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当时是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
在古代琴曲作品中,多以帝王将相的事迹为题材,但是《雉朝飞》,《扊扅歌》的题材却是反映普通劳动者的声音的。《雉朝飞》:“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说的是齐国的处士犊牧子年过七十,还孤独一人,在野外打柴时,见到雉鸟双双飞去,于是慨叹人不如鸟。这个故事揭示出富贵则妻妾满堂,而凭困者直到老死,还是孑然一身的不平等现实。
《扊扅歌》:"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此曲为百里奚的妻子回忆当初以五张羊皮的代价赎买百里奚,临别时为他烧扊扅(门开关)为柴、煮母鸡的情景,控诉百里奚富贵之后,忘恩负义,遗弃了昔日患难与共的妻子,终于使百里奚回心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