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一直是我很重要的功课。
亲密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就如一面镜子照见我,我看到了我自己在沟通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到了我不知不觉在传承着我父母之间相处的模式,而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不顺畅的,最终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
我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深刻反思自己、觉察自己,当看到自己这块需要突破的时候,我决定痛定思痛要改变。
这本《非暴力沟通》就能给我很好的指导,之前在2016年底的时候读过一次,不过那时候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两年成长之后,对自己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想重新回头再来阅读和体悟,践行到生活中。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的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能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非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们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
一、观察:什么是我的观察
区分评论与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二、感受:我的感受如何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区别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三、需要:哪些需要(价值或愿望)导致那样的感受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请求: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提出具体的请求
区别请求与命令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以上这四个要素的觉察,而
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了爱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道德评判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奖在那里见你。”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进行比较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比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回避责任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说“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 ,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不会受到惩罚。
在我们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与一个想法有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而别一些行为必须受罚。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成长三阶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
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
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
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