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美,秋夜亦美。
秋月夜,树影婆娑,月光皎皎,点点繁星闪烁。草丛中,时不时传来阵阵“啾啾”声,那是秋虫在低吟浅唱。
静谧的夜色中,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
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这漫长、寂静、清冷的秋夜,正如她凄清孤寂的感情,青春易逝的惆怅和离别相思的愁绪,时时牵动着她的心。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失眠的夜,总是格外漫长。
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我”给丈夫的寒衣还没有做好,希望寒霜不要来得太早。
在古时,年轻的男子常会为自己乃至国家的“前途”踏上“征程”、阵守边塞。
而家中守在闺房的妻子,就成了那个“盼夫归”的煎熬者。
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如此,张仲素的“征衣未寄莫飞霜”亦是如此。
这种与“政事”“国事”之厚味相联系的相思之情,更能打动人心,让人动容。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今安徽宿州人。
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
他一生写诗无数,其中最擅长的是乐府诗,而且精于刻画少女的心声,写的是惟妙惟肖,楚楚动人。
作为一个汉子,张仲素却有着细腻的少女情怀,其中一句“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更是把思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
而“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刻画细腻,委婉动人。
再如他的《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张仲素作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张仲素
赏析
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丈夫的时间之长。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最后两句,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
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
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丈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
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
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
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