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习了微子篇,粗读了一遍没有啥感想,今天早上又看了一遍,古人认为读书是要出来个做官,而如今人各有志,条条大路通罗马,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我们读古文要分析着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今天接着往下读: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的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并且常常思考眼前的事,仁就在这中间了”。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注释
文: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然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苛。”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是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是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这段话,我记得听老师说过大是大非面前,一定得讲原则,不得有半点马虎,而无关紧要的小事可以灵活机动,原来是受这段话的启发。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成绩优异就去做官。”
我今天终于弄懂了“学而优则仕”的意思了。
原文
子夏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夏说:“君子的故事,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们都看得见,他修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原文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译文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
孔子说:“君子使百姓得的好处却不破费,使百姓劳作却无怨言,有正当的欲望却不贪求,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
原文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怨谁?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译文
子张说:“怎样是使百性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呢”?
孔子说:“顺着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就让他们能得到,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让他们劳作,谁又会有怨言呢?想要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洁,目不斜视,态度庄重,庄严的威仪让人望而生畏之情,这不就是庄重有威仪而不凶猛吗?”
原文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
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
孔子说:“不进行教化就杀戮叫做虐;不加审诫便强求别人做出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好比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做小家子气的官吏”。
这一段值得做干部的多看看,当然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原文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立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就不能了解别人”。
这应该是所谓的君子之道吧!
我这本书上的论语部分就这么多,全部分享出来,是不是其他版本有不同的,我不得而知,但我听人说过宋朝一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只能说对这部分内容抄了一篇,有个大概了解,必须回过头来再认真细细品味。不管了,明天继续往下读《孟子》,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