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记》百讲,学习笔记系列033-3
祭公劝穆王不能无故去征伐犬戎
大臣祭公劝周穆王说不能无故去征伐犬戎。什么道理?祭公说:
我们的先王都是以一种崇高的德行,以德服人的,而不是靠炫耀武力。军队平时积蓄力量,是要等到必要的时候才出动。军队一旦出动就必须有威力!如果只是用来炫耀武力,就会变得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没有人会惧怕。所以歌颂周公的颂诗,里面说道:要收起干戈,藏起弓箭,求贤重美德,让美德传遍华夏,王业才能永远保全。(原文为:“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先王对待民众,是努力去提升他们的品德,尽量让百姓做到性情淳厚,去增加他们的财产,改善他们的器物,让他们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礼法来教育他们,让他们专心致力去做有利的事情,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怀德政而畏惧行为,所以才保住了先王的事业,一代一代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从前我们的先祖世世代代是担任农师的:在舜禹的时代,他们是负责农业;到夏朝衰落的时候,夏朝废弃的农师,不务农业,我们的先王(指不窋[音zhú],后稷之子、夏朝太康时期周部族首领、周朝先祖)因此丢掉了自己的官职,自己流落到了戎狄地区,但是他对农业从来不敢松懈,到处去宣扬实行农业的好处,继续他的事业,修习他的教化和法度。每天恭谨努力,用敦厚笃实的态度,以忠实诚信在世上做人。后代世世代代继承他的美德,没有玷污前人,这样子使得周朝不断地发展起来。
到了文王武王的时候,发扬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护民众,普天之下没有不高兴的人。商王帝辛因为对民众犯下了很大的罪恶,民众再也不能忍受,于是高兴地拥护了周武王,这才发动了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所以周的历史表明,我们的先王并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恳恳地体恤民众的疾苦,为民除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都的近郊500里内的地区是甸服;甸服以外500里的地区是侯服;侯服到绥服一共2500里,这个地区总称为宾服;夷蛮地区为要服;戎狄地区为荒服。
甸服地区要供日祭,也就是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区要供月祀,也就是供给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宾服地区要供时享,也就是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区要供岁供,也就是供给天子祭祀神的祭品;荒服地区要来朝见天子。
祭祀祖父父亲,每天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是每月一次;祭祀远祖是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见天子,终生一次。
先王留下这样的遗训,有不供日祭的,就检查自己有没有有没有什么问题?有不供月祀的,也检查自己的言论;有不供时享的,就要检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岁供的,就要检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要检查仁义礼乐等教化。以上几点都依次检查完毕,仍然有不来进献朝供的,就应该检查刑法。因此有时就惩罚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征讨不享的,谴责不供的,告谕不来朝见的,也就有了惩罚的法律,有了攻伐的军队,有了征讨的装备,有了严厉谴责的命令,有了告谕的文辞。
如果宣布的命令发出了文诰,仍然有不进献朝见的,就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轻易地去劳民远征。这样一来,不论是近是远就没有不服,没有不归顺的。
现在从大毕、伯仕(犬戎的两位首领)死后,犬戎各族按照荒服的职份前来朝见,而您却说“我要以宾服不享”的罪名去征伐他,而且要让他看到我们军队的威力,这岂不是违背先人的教诲吗?而您也会遭到遭受劳顿。
我听说犬戎已经建立了敦厚的风尚,遵守祖先传下来的美德,始终如一地坚守终生入朝的职份,看来他们是有力量和我们对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