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是风云巨变的一年。这一年,历史赐予崇祯一条雪白的绸缎,像脐带一样,断送了大明王朝的胎盘,传来了李自成的厮杀声,然而,正当人们翘首企盼这个新生儿的降临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带着辫子的孩童被历史的大手缓缓托出,掩埋了激昂亢奋的厮杀声,清理了惨败不堪的胎盘,平抚了苍老母亲的剧痛。由此,紫禁城大门迎来了新的主人——大清王朝。
这一年,北京城的人们见证了成败转念空的历史定律,他们在李自成汹涌的铁骑声中,目睹了大明王朝的倾塌,又于辫子军的战火中,嗅到了农民政权的腐败气息,最后在自己的头上,看到了新生政权的模样,削掉了高高的发髻,坠上了沉重的辫子,拍着秃秃的脑门,恍然大悟的叹道:“没辙儿!命!”
公元1644年,崇祯、李自成、多尔衮这三张王牌操纵着历史的棋局,每一步都牵涉着中国命运的走向。然而,这盘棋局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偶然性。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像一株大树上茂密的树叶,各有不同的生命纹路,那么崇祯可谓是一片极具复杂性的枯叶。他一面宽厚,一面残忍,一面高亢,一面萎靡,一面自尊,一面自卑,一面依赖顺从,一面刚愎自用,这样的人格特征使得他更加无法力挽狂澜,拯救一个在万历王朝就已积弊甚重的大明王朝,毕竟历史已不再垂青于朱姓的天下了。崇祯一度将所有的赌注押在了袁崇焕的身上,赐予其尚方宝剑,可以不受制于君命,亲手为他披上裘皮大衣,鼓励其再战清兵,然而,袁崇焕毕竟不懂政治,确切的说是不懂帝王之心,滥用崇祯对自己的信任,斩杀了毛文龙,退守北京城,这一切让同样刚愎自用的崇祯无法容忍,下令囚禁袁崇焕。狱中的袁崇焕怎么也想不到,驰骋战场多年的他,得到的却是千刀万剐的悲惨命运。同样,龙颜大怒的崇祯也无法意识到,这一刀刀割下去的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信任,更割掉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根稻草。从此,尚方宝剑不再是炫耀的资本,裘皮大衣也丧失了应有的温度,崇祯在无形中为自己编织了命运的白练。
然而,虎踞东北的清军却在蓄势待发,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的请兵信,探明了李自成和吴三桂的矛盾,先是屯兵山海关,望而不发,坐山观虎斗,尽收渔翁之利,后趁虚而入,一举歼灭李自成的农民军,闯入紫禁城,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智出众的青年,却死于一位少年之手,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少年不但抹平了他生前的一切功绩,还将这位他曾敬畏的叔父逐出宗庙,掘其坟,抛其尸,这一切恐怕是多尔衮无法预料的。
每每朝代的更替总会有直接代表底层人民利益的起义者出现,李自成就是一例,然而对一个志向不大的西北汉子来说,一夜之间,黄袍加身,这种命运的奖赏,无疑过于沉重,也许是因为黄土高原憨厚质朴的气息无法包裹住京城皇家园林的气派,过于恋家的农民起义军,在划西北而治不成后,勉强登上帝位,却又在短短的几天中被辫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仓皇而逃。最可笑的是,在逃走的途中,他们还不忘满足自己的私欲,裹挟着抢来的美女珍宝,一路奔往西安,后死于湖北农民起义军之手。可悲!可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三张王牌的背后,还有一颗棋子引人注目,他就是吴三桂。提起吴三桂,人们脑中便浮现出这样几个字眼:名妓陈圆圆、康熙平三藩。然而,我们却很难真正地走进他,人们无法体会一夜之间丧国、丧家、又卖国的悲惨命运,而这一切却被年仅三十出头的他尝尽了。吴三桂是明朝将领吴襄的后代,出身名门之后的他,从小就被忠君爱国,战死疆场的思想所束缚,就像是一只活跃的鸟儿,被绑缚在牢笼之中而不自知,他的完美理想可以想见:忠君报国、加官进爵、家庭和睦、妻良子孝,何况还有旷世佳人陈圆圆的陪伴,更是让无数男儿羡煞不已。然而1644年农民起义军的一生号响,无情地粉粹了他的美梦,三万辽东铁骑在赶往京师营救的过程中,接到了崇祯自挂煤山的噩耗,击垮了他忠君报国的美梦。虽无国亦可有家,抱着最后的底线,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希望其保全自己的小家,然而命运又一次嘲弄了他,李自成的手下抢劫了吴府,掠走了父亲吴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落入虎口,这样一位气血方刚,正值壮年的男儿如何咽得下这口气,怒气冲冠的吴三桂与李自成彻底翻脸,并忍痛抛下了忠君爱国与孝敬尊长的仁义道德,投降清军,赶跑李自成,而盛怒之下的李自成,杀死了吴襄,杀光了吴府上下三十余人。我们可以想象,面对这样的人生惨剧,吴三桂的内心是怎样的悲痛!国灭、家亡、叛国、偷生,这一系列的词汇操控了吴三桂命运的方向盘,而进入暮年的他,在康熙的平剿下,又一次重演了几十年前的这一幕。命运是如此的无情,有些人的一生可以平稳度过,而有些人的一生则注定是一场悲剧,正如崇祯在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前,声泪俱下地吐出那句真言:“奈何生我家!”如果命运可以倒转,也许吴三桂不会选择这样的身份,他宁愿永居村野,和自己的红颜知己过着自由平淡的生活。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系列事件,就会于个体的偶然性中发现某种历史的必然。
不得不说,君臣关系的恶化是崇祯走向悲剧的根源之一,而这种关系的形成与崇祯本人的个性不无关系,刚愎自用、急躁狂妄、孤僻自卑、钻营权术,控制欲强,这使得崇祯没能在帝国倾塌的关键时刻找到值得信任的人,迁都南京一再延迟,为的是保全自我的名节,拒绝李自成的划西北而治,为的是挽回皇帝的面子,杀光子女和爱妻,为的是宣泄心中的悲愤,这一切都将他推上了一条不归路。然而,妄图力挽狂澜的崇祯皇帝,恐怕至死也无法明白大明王朝顷刻崩塌的原因,“众臣误朕!”像魔咒一样栓死了崇祯的理智,他没能悟到自我性格的弊病,也没法看清一个王朝无法逃脱的宿命。为何大臣贪污腐败?为何无人承担南迁的责任?为何王朝会毁于一旦?这些问题崇祯似乎都没有深入考虑过,或者说从不敢直面自我的内心,不敢承认自己身上的性格缺陷。刚愎自用,用人多疑,反复无常,种种弊端让他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以致于大臣们只想着中饱私囊,为自己铺后路,无人替朝堂分忧。起义军一路北上,几乎没有得力的明朝将领愿意为王朝效力,再加上明朝末年积弊甚重,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表面上看只是崇祯与大明王朝的死亡,根源上则是明朝腐朽的内核与崇祯性格深处的弊端而导致的管理失范。
相比于崇祯的不幸,年少的多尔衮则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历史给予多尔衮的机会稍纵即逝,稍不留意就会错失良机,他却善于抓住时机,利用矛盾,把握主动权,高瞻远瞩,切中靶心,雷厉风行,出色的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这一切都是源于多尔衮性格的核心优势,然而在这个核心的背后则是他与爱新觉罗氏两代人的野心,没有入主紫禁城的野心就不会有大清王朝的崛起。可以这样说,多尔衮凭借智慧战胜了崇祯,凭借野心战胜了李自成,凭借实力操控了吴三桂。然而命运总是幽默的,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事例,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多尔衮的智慧、野心和实力叩响了紫禁城的大门,但也正是他的这些素质致使他丧命,一旦触及最高统治者的利益,这些优秀的素质反而成为死亡的加速器,就像身体中的恶性肿瘤,总有一天会夺走自己的性命。
李自成的命运正如千千万万的农民起义军一样,致死的原因无外乎自身素质的低下和目光短浅的弊病。素质低下,故纵容手下霸占人妻,拷掠重臣,掠夺百姓,烧杀抢劫。目光短浅,故散沙一盘,懒惰怠慢,不图长远,只管眼前。这种情况并不是史无前例的,唐末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清代天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等都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农民阶层自身不可逾越的弱势。深谙历史之道的人往往能够根据起义军入关后的表现来给这支力量把脉,世人往往感慨于霸王项羽别姬的悲壮,愤慨于亭长刘邦的小人得志,然而历史早已在两人入关后的不同表现中给出了答案,项羽一把火烧的是已死的秦王朝,而刘邦一纸文捧的是千万百姓的心。李自成在入住皇朝之后,烧杀抢掠,在百姓那里失了民心,拷掠大臣,在人才那里丢了情义,既无民心又无人才,试问如何建立起一个国家?
最后,说说吴三桂。吴三桂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出身名门,手握重兵,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然而,在这种光鲜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危机,出生名门必然要受到家族的制约,手握重兵必然牵涉到一个王朝的命运,意气风发必然易走极端,风流倜傥必然为情牵绊。这一切的优点在明朝大厦即将崩塌的节骨眼上,全部变成了劣势。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若不是出身名门,他便可抛弃家族名誉的制约,独占一方;若不是手握重兵,他便可逃离弃家卖国的命运,逍遥自在;若不是意气风发,他便可忍下拷掠族人的恶气,伺机而动;若不是风流倜傥,他便可放下霸占爱妾的底线,另谋出路。可惜,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太困难。于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吴三桂牺牲了家,背叛了国,诀别了父亲,剪割了头发,背井离乡,远赴滇国。如果说李自成的悲剧在于历史给与他的奖励过重,那么吴三桂的悲剧则在于命运给与他的奖励过早。无论是无法承担的重还是无法担负的早,一切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必不会存在太久。
由此来见,在起落明灭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似乎窥探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然而正是这种渺小,才使得人类前赴后继的翻腾,试图与之抗拒,偶尔有一两个弄潮儿,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不灭的似乎只有历史本身。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一个空字,道出了多少人的喟叹!
人类用尽无数智慧,希望于历史中窥探出某种必然性,指导当今,引领未来,然而,在历史长河的明灭起伏中,又有谁能逃过时间的裁决呢?从某种角度来说,任何人或事都有其局限性,想要利用某种定律而一定乾坤者,必然为历史所用,成为后世的借鉴,只有以不变应万变之举,在静与动的制衡中,方能规避某种必然性的魔咒,走出一条崭新的大道,然而这条大道能够存在多久?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下去?还得交给历史来裁定。这便应了苏子所言:“后人视今,亦犹今人视昔夫。”
转念想想,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吗?一代帝王,不免以自尽告终;满清后裔,不免被族人残杀;领袖统帅,不免死于他人之手;一代名将,不免困于命运的牢笼。是的,也许只有强者,才能造命,大多数人,难免无法逃脱自身与时代的局限性。但何谓强者?强者非强势者,恰恰相反,他们懂得平衡,会使用人生的加减法,融通于宇宙万物之中,不为暂时的成败所困,起于应起之时,落于应落之际,在起与落中把握生命的平衡。
然而,大多数人们,要么浑浑噩噩,要么投机取巧,浑浑噩噩者是庸人,投机取巧者是小聪明。能够抓住关机,洞察事态者是聪明人,然而只有经历过一切、看空一切、放下一切而与自然万物化而为一者,方为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