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一线城市后,带着悔恨,迷茫,蹉跎回到老家乡村工作,参加地方晚报征文比赛写的文章。
家乡日新月益,小镇有凋敝,有繁荣。总之,找不到旧时光中的一份亲切。
(若干地名用了化名,图片是采集自制)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比赛作品
我自上大学离开家乡已经有整整13年,说起来其实家乡对我而言是一直路过,每年返家稍作整顿,又去往别处,以至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对家乡主城一点也不熟悉。我确是游子。
回到岭虎镇,老同学热情招待,他说起前段时间陆毅来岭虎镇拍戏了,我还挺惊讶,上社交媒体一搜,原来是来湖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片《风再起时》取景,在岭虎镇封了街道,就地借岭虎镇老街的景,其中就是岭虎镇的老电影院和旁边的一条街,还有浙江丝绸二厂的外景。研究了一下,岭虎镇丝厂是始建于1946年的,48年成立浙江丝绸二厂,那建国之前就在了,几乎就说得上是浙江丝绸工业的祖师爷,从建国至改革开放,正儿八经的工业遗存。更有永昌丝绸老字号已达百年历史。
这个事情成了一个引子,我就想四处多转转。
说来,岭虎镇的安澜桥我还是第一次踏上,浙江丝绸二厂也是头一回逛,老电影院的一排排椅子还在,童年时代学校组织看电影,90年代末好莱坞大片已然风靡。如今岭虎镇的老街依然保存完好,医院和影院都往外搬迁了。周边商品房和商铺往镇外围铺张,道路扩宽,外墙改造。岭虎镇车站出现了不少新站名,我都头一次看到这些站名,应该都是新崛起的传统特色村,可见交通已经非常通达。以前去邻村一趟都是要蹬自行车很久。家乡水网密布,记得童年时代基本上去哪里都是摇橹。现在乡间公路,高速,高铁建设发展迅速,出行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提升,出行方便,经济也发展快了。新旧交替间,风景也更多了。荻港古镇,竹墩公园都是醇而雅致的水乡风光。
小镇里的时光总是像溪流一样静静流淌,完全不同于杭沪等大城市一样如同大江之水奔涌将人裹挟驱推。小镇是可以涵养人的。
且不说喜来登酒店将一城风光占尽,这家国内首家水上白金七星级酒店当仁不让的做起了新地标。
家乡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周边大大小小的小镇,那是历史与人文浸润出的街巷砖瓦,草木河塘。熙熙攘攘集镇,星星点点村落,共同交织出水乡锦图,从来自有风韵。
还有在江南山水间的家家户户,这些年来农村就陆陆续续见瓦房变乡村小别墅,沿着一条条公路延绵。后来听朋友说起家乡市 Government正积极的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有传统村落和传统特色村项目,是有财政拨款的,这都是有规划和设计的。具体细节我真不知道,但是这宜人景色我是真见识了。
怪不得七月,我走在忠关镇的街上,惊讶于小镇道路的横平竖直与宽阔,也赞叹忠关镇工业区体量庞大。而后我去往士林,来到西湖圩工业区,士林很小,一条主街道贯穿始终不过一公里,但是一溜水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老的士林已经在白墙黑瓦后面了。但是沿着德桐线仍然可以看出来过去蚕桑鱼米繁盛的痕迹,还有一处庭院特别的幽静。
士林镇与工业区之间,有一小片Government规划的拆迁房,房门前有小花坛,这设计本是让富裕起来的乡亲们闲来养花种草,但是无一例外,这小花坛都成了小菜圃,青菜,黄瓜,西红柿,玉米,不一而足,可见勤劳淳朴。
值得一提士林西湖圩工业区的李老先生从90年代初就开始创办企业,如今有二十余载,他的绢纺织厂区里有很多果树,有无花果,石榴,枇杷,桃树,我第一次吃到新鲜采摘的无花果,这位民营企业家仍然怀有质朴的乡土情怀,还见他戴凉帽,去锄地,接触下来,发现从改革风浪走来的李总其实特别关爱晚辈。像这样有历史年头的小镇工厂一直都有着朴素的人情味,20年以上工龄的人很多。
家乡有很多老乡镇企业,大多发端于80-9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惠泽乡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肩负起了时代给予的重任,是有功绩的。
犹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村附近也开办一家缫丝厂,当时还兴建了一栋猩红色的办公楼,我们还爬上这栋楼的天台,其实是空旷的平顶,当时觉得楼很高,其实也就四层,放眼望去,四周桑林密布,一条条的斑驳苍白的水泥路蜿蜒而去。现如今这栋楼已被改建,四周一片坦途,公路串起了很多村庄,还有公交车往来。当然圩田尚在,桑林萎缩了些。
那天晚上,我从士林回岭虎镇,沿途有乡村风景,忽然看见一处河兜湾,一副画就撞进我的眼睛:
夜空很干净,只有一轮清冷弦月正挂,下方河水清澈平静,河兜沿岸垂柳杨树,一棵不大不小的香樟树像一个墨绿色的绣球,引着四周低矮草木正翠,杨树舞风,垂柳弄水,一湾河兜把三面风景往里推挤,这河兜水面如镜色如青瓷正好托起这一弯景致,纵深可见一方稻田。一份清爽静谧很恰如其分的收纳其中,在这个夜晚就是一副现实主义油画。
这样的河兜在家乡的大大小小村落中不知多少,想想也是,那么多村庄历来傍水而居,村前村后没有河荡的真的很少。
心想:乡村旅游大有作为,但又恐人为持弄过多,少一番野趣与自然。
后来转了几个传统特色村,感觉自己蠢且迂,杞人忧天了。在钟管,新市,岭虎镇周边等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标语,武康街道上繁茂的绿化,走过春晖公园,青山绿水不变。后来到梁希森林公园,走进梁希纪念馆,偶拾一段历史,在青山绿水间一立定,就内心辑宁。
我们 Government确实是费了很多心力,用了很多巧力。
我在家乡老友述说中不停的补课,弥补了我这十几年未关注家乡发展的“断代史”。
在家乡师范学院,看到外国交换生,也看到了家乡师范的新校区,想到去年还看到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正在建,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2014年迎第一批新生,我都是刚刚知道,想来家乡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管够,湖师范不孤单。
挚友在省重点中学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年至今,8月底朋友圈里看到他远赴西藏去迎接西藏的学生,一次还把他写的一篇推文发我,让我帮忙校对,真是受宠若惊。现他已经是学校的主任,具体我也没细问,只看他意气风发,谈吐自得。偶尔一起论论发展,谈谈规划,不减少年意气,挺好。
另有老同学知道我回镇上了,约我说是最近有个新项目,见面聊了,原来他是要做淡水鱼类的深加工产品,特正经的说听听我的指导意见,要我帮着主意。我哑然而笑。我们这代80后不同于父辈,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宽广的道路,长三角商品经济一直很活跃,到如今各方面都趋于完善。在家乡创业,利用地方优势,发展特色地方经济,这是很有前景的,作为创业起步项目是很合适的。与他闲叙了很多,也聊起来人与事很多的变化。
回头想想,或许是道路带出了眼界,眼界又扩宽了思路。家乡青年创业者不在少数,大多都是依托本土优势,做特色经营,把家乡的特色产业再发扬,做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青年创业者要更具有全球化视野,利用好信息更迭效率及互联网技术,把家乡的好产品用好思路,用新技术改进,品牌化运作,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用上来自中国乡村的特色产品。所以深加工是个好方向。
诚然过去我们走过弯路,为发展经济把岭虎镇周边的水给污染了,得不偿失,最近几年家乡的环保工作取得成效,梦里水乡回来了,我看这河里的水逐渐清澈干净起来了,淡水鱼养殖又开始繁荣。仿佛一位久病之人,忽然面色好转,精神焕发。想着又可以去附近河水里畅游一番。
我从小成长于农村,这份乡土情感很浓厚,家乡的山水啊,就是一种内心里抹不去的意象,特别是水,我们小时候都是在河水里泡大,我和现在的00后说,以前我们这里的河水是直接可以喝的,他们捧着瓶装纯净水,一副怀疑态度。
得益于城乡交通建设,出行方便,天南地北的空间距离早不阻碍人去返。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乡愁”早已稀释,也可以说被科技稀释了很多吧。家乡的山水没落了,每个人成长时空中“象”丢失了,无“象”何以生“意”,水乡意象就再找不回来,若真有乡愁,也愁在它处。
我仅历改革开放20来年,最近看有一流行说法是“新一轮的上山下乡”。逃离北上广回乡发展是我新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也希望自己重新被接纳。素爱诗词,瞎编了几句:
建城二千余年,太湖之州,浙北雄镇,水产丰足,茧泊山立,辑丝冠佳,宅邸云连,白墙黛瓦。人文繁盛,才俊相望,商贾名士,济国惠民,根深枝茂。河网密布湖荡相邻,栽桑养鱼阡陌无旷;更水土相宜,点缀些白荻青菰,心悦村野景致,四围香稻,万顷绿桑,早春黄花,凌波鱼荡。千年古镇,九墩十三浜,往昔今朝,几多烟火轮替?感怀石桥如虹,墨甍青苔,菱叶丛丛依旧。琼楼酒肆,丝厂商集,功业复兴尽与时激荡,亦展水乡古镇之底蕴;江浙一隅,亦可成巨擘,不负风云再起时。
看到在乡村与城镇间有着磅礴的力量,我想说乡村才是中国最厚实的家底。
回家乡两月有余,我已经不是惊喜,而是惊诧,家乡的发展与变化让我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