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看了一会儿书,看到一个在巴伐利亚幼儿园的实验。
这个实验想让孩子暂时从玩具中解脱,看看没有玩具的情况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一开始大家对这个实验惴惴不安,大家担心没有玩具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孩子会不会因为枯坐而感到无聊,有些孩子是否会因为无聊而发出攻击性的行为,孩子经历过物质的匮乏之后,是否会产生对物质更加强烈的向往。
人们带着这些忧虑开始怀疑这个实验的必要性。
不过,巴伐利亚的老师和家长无疑是一批先锋人物,他们勇敢地做了这个实验。
实验的刚开始,孩子们似乎还不太适应没有玩具的幼儿园,整个教室的气氛略带尴尬。
可后来有个孩子提议把被子放在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变成一间屋子了。
其他孩子立刻表示赞同,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而且孩子们玩得越多,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多,并且孩子们也在不断地调整游戏规则。
观察者发现,幼儿园教师的作用也在淡化,平时那些不断指导游戏,决定和控制游戏时间的事情都不需要做了。
而这些孩子回到家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他们回到家之后也把玩具收了起来,他们跟家长的关系更加亲密,有的不爱睡觉的孩子睡眠变好了,不爱吃饭的孩子也变得愿意吃饭了。
02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来了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孩子不要拥有超过三双鞋,这三双鞋也包括孩子在家的拖鞋。
鞋子太多,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选。同时,孩子长得快,买太多鞋,也会造成一种浪费。
物质的富足反而让我们意识到简单的生活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
我在香港的学生都家庭富足,可以说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但这些年,我却发现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要求,学习的动力也越来越低下。
孩子似乎拥有得越多,就越觉得无聊。
不用推算到我们的父辈,我们小时候物质虽然丰富,但是跟现在的孩子比我们的玩具种类还是非常少的。
可是,那时候的我们总是会想办法用自己有限的玩具玩出不同的花样。
这会让我们充满了自豪感,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人。
但现在的孩子呢?似乎很难有这样的体验了。
他们的拥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在让他们失去。
03
物质这个东西,有时候会让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但是物质一旦太多,会让人失去努力的动力。
前一阵子,很多公众号曾经发过姜文带着儿子去新疆历练的文章。
姜文这样做也是因为孩子在家获得太多的物质需求,而变得缺乏自控力,变得更依赖他人,就连身体也会变得不够强壮。
拥有有太多东西也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变得不爱跟身边的人沟通,
“容易获得”会让孩子丢失动力,而“缺少”却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些欧洲上层社会家庭,以及英国的寄宿学校里,有一条他们一贯推崇的基本教育原则——人为地制造物质缺乏的条件,有意压低学生的生活水平。
因为,一个只会坐享其成、只会依赖父母的财产和地位生活的人,在未来很难成为一个成功者。
减少给予,让孩子学会用努力获得一些东西,这会让孩子增强内心的原动力,也会让孩子突破自己的小世界,走进大世界去跟别人交流。
新的一年,跟孩子一起清理一下冗杂过度的物质,简单也许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