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了, 6岁半的女儿咪咪要跟奶奶回乡下住两周。
回去前一个晚上,晚饭后我问咪咪:“你的行李收拾好了吗?”
奶奶听到后马上回答我:“我已经收拾好了,东西都放到了咪咪的行李箱。”咪咪于是提出让我陪她一起检查行李箱的东西是否齐全。
我陪她打开行李箱,看到最外层放着奶奶的一套泳衣、两套咪咪的裙子、还有一包备用的家常药等物品。
都说小孩的情绪像六月的天气,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倾盆大雨,此话果然不假。
看到行李箱的东西后,咪咪突然放声大哭:“我不要把衣服放在我的行李箱。
我的行李箱要用来装玩具,我要带很多玩具回去,我要把所有的衣服和东西都拿走,拿走,拿走…”
我被她突然的情绪转变吓了一跳。
“奶奶要带她,如果还要带两个行李箱,这不但危险而且很麻烦的。
再说了,才回去两周而已,不至于要拿两个箱子吧?而且就算不带玩具回去也不至于哭成这个样子吧?”
这是我瞬间升起的第一反应,差点就脱口说出了上述那番话。
但灵光一闪,我突然想起了亲子教育中学到的关于聆听及接纳孩子情绪的知识。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差点就使用了过去的说话方式,一种基于“说教”的思维模式下的说话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语言或动作暴力地让孩子接受并臣服大人的观点,结果却是抑制了孩子自己的观点。
很多家长都可能会落入这种招式的圈套,但善于观察的家长也许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方式很多时候不但不利于让事情平复下来,反而可能导致孩子越闹越凶。
(图片来源网络)
我想,她哭的那么凶,应该很伤心吧。
于是,我温柔的看着她:“咪咪,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妈妈看得出来你很想拿你的箱子来装玩具,是吧?”
咪咪还是继续边哭边说:“把衣服拿开,拿开。妈妈帮我把它们都放到奶奶的行李箱…”
看的出来,虽然咪咪依然有情绪,但她已经愿意说出更多她的想法了。
这时,奶奶过来了:“我没有箱子,我只有一个小挎包带一些随身物品。”
咪咪不哭了,但坚持要把衣服拿出来。“咪咪,奶奶不带其他箱子回去的哦。如果你要拿走衣服,把玩具装进来,那你的衣服怎么办?
你真的打算不带衣服回去,只带玩具回去,是吗?”
看她已经动手把衣服扯出来,我一边帮她将拿出来的衣服叠好放在床上,一边继续温柔的问她。
咪咪并没有回答我,而是仔细看了一下从箱子拿出来的东西后,拿起泳帽和泳镜、常用药等东西放回了行李箱的隔层包。
然后拿起一件上衣,一边放到行李箱的一角,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上衣放左边,等会裤子放中间,裙子再放右边。”
我看到她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了,并已经着手整理行李箱,于是我不再打扰她,改为在一旁安静的陪伴她。
最后,她把所有原行李箱的东西按她的想法重新放置了一遍,没有减少任何东西。
然后将她的读书郎平板学习机和一本新买的公主的书籍放进去,说:“妈妈,我长大了。不需带那么多玩具回去了,我只带一本书和学习机就足够了,因为乡下老家也有一些其他的玩具。”
整件事真的让我很诧异。从一开始的嚎啕大哭,到后面的平静的重新装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忍不住问咪咪为什么。
她说:“妈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开始我好伤心,好激动。但听你说完后突然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看见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理清TA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从而让孩子也接纳TA自己的情绪。
这真是一种神奇而有效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