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你的传奇通证
上一篇文章《什么样的应用是区块链上的好应用?》(http://t.cn/RdvQs0r)中,我们讨论了区块链可以给一个应用赋予不可篡改性和共识性。不可篡改性的核心玩法就是发行通证,token使完整的项目变成了可以交易的资产,应用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得到跨越式发展。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算这个token再方便交易,再永不损毁,如果token除了用于炒作之外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的话,它终究还是空气,迟早要完。
塑造Token的价值与需求
一个token的价值不是空口无凭产生的。价值来源于需求,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出一种token之前,创始人就要发现或制造一个长期,稳定,会随时间而增长的需求。如果一种token没有真实使用的需求,所有的购买者都是为了卖给更高价的收购者,这个token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必然崩盘。投机游戏经过很短的时间就会破灭,必然不能存留。成功的区块链项目一定要认真设计token的用途,确保它成为某一个群体的刚需/耗材/硬通货。只有有了稳定的需求,token才会持久有人购买,市场需求才会更加旺盛。
证券型Token
有一种用途的设计最直白:本公司/应用/项目的利润的百分之XX,会按照持有代币比例,定期分红给所有的代币的持有者。学过经济学的人会说:这不就是很熟悉的股票分红吗?对滴,所以这种Token又被称为——证券型Token(Security
Token)。现在流行的交易所分红代币,例如NT就属于这一种类型。证券型Token有一种变种,叫做利润回购——销毁模型,大家都熟知的BNB就属于这一种类型。顾名思义,这种形式的Token就是规定定期将本项目的利润的百分之XX用于在交易所上购买该Token,买完之后销毁(转移到无法解锁的地址),从而减少供应量,拉高币价。
证券型Token的使用场景中,区块链只是一个承接Token的载体,其他的作用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应用/项目本身是否是一个有前景的项目,能否稳定盈利?如果这个项目本身是没有盈利模型的,采用证券型Token无疑是痴人说梦。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区块链上的好项目,首先自身要是个好项目,加上区块链的功能才有意义。在证券型Token的使用中,区块链给项目加上的功能就是把项目给资产化了,相当于发行了一次股票。按照美国法规,所有具备这种性质的Token都要遵守美国SEC的监管。
实用型Token
除了证券型以外的很多区块链Token是这样设计的:这个区块链项目可以执行一定的功能,而这个功能需要收取服务费,这个服务费只能由这种Token的形式缴纳。例如以太坊中,执行智能合约必须收取ETH作为Gas费。比如说一个区块链上的内容平台,如果任何人想使用内容的版权,都必须使用该平台的代币进行购买。或者说火币的HT,任何项目方如果想让自己的项目进入hadax,都必须参加投票角逐,这个过程就需要大量的HT。
设计Token的供应
Token设计的第二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发放模式。也就是这个Token如何供应?Token的供应=分利模式(要么这个Token可以卖钱,要么这个Token本身就是钱)这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这个项目的利益归属于谁?如何分配给他们。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Token的获得者是跟你关系最近的一群人,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群人。
这群人是从应用直接获利的人,这个项目的任何变动,冷一点热一点,对他们都是比地球爆炸更加重要的事情。他们也是最可能站出来为项目战斗,为项目坚守,为项目付出的那群人。这群人对于项目来说,比一千万美元,比一亿用户都更重要。你设计的Token让越多的人获得实利,你的社区就越强大。
Token的流通过程中有三个角色: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生产者是项目的代币直接生产出来之后被分配给的人。比特币等POW币的生产者就是矿工。ICO币的生产者是进行ICO币的生产者主要是ICO的参加者,和所有其他从项目方手中接过代币的人(DAPP生态孵化、广告推广还包括空投等等)。流通者是通过二级市场购买token的人。消费者是最终使用token的人,无论是用这个通证来购买什么服务,还是锁定通证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还是把token销毁,都是token的消费者。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这三种角色。这三类人构成了token社区群体。
(消费者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并没有哪个区块链token有非常充足的使用需求。没有一个区块链应用具有真正的消费者。BTC本意是用于流通和储蓄,然而波动巨大的币价使这个使用需求极为脆弱。ETH区块链上,需要消耗大量ETH作为燃料费的智能合约还没有出现。EOS也许可以成为第一个真正的由充足的消费者驱动起来的区块链项目,如果EOS上的dapp迅速发展起来的话。)
在没有消费者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人变成了Token的生产者。矿工、出块节点也是token的生产者。ICO的参与者都是token的生产者。ICO的参与者对项目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众筹结束后影响力基本就消失了。矿工和出块节点由于涉及到区块链最核心的出块权(记账权),对项目的影响是性命攸关的。历史上有些币由于币价崩盘,导致矿工们将算力撤出,最后再也挖不出新的区块。BCH作为BTC的竞争对手,其诞生的时候,吸引了大量BTC的矿工将算力注入BCH的矿池,导致最初的几天比特币算力大跌,出现了出块的危机。
EOS就更不必说了。EOS全网每年增发1%的代币,全部分配给出块节点。出块节点搞的事情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转。先是老猫提出的全额分红方案,被很多人视为“贿选”闹得沸沸扬扬;后面的温州帮为了把自己的EOSWenzhou推上出块节点,砸了据说是40亿资金入场,把EOS的币价活生生推出了一条大阳线;再后面360史诗漏洞事件,关系到所有节点的安全性,如果黑客控制了这些出块节点就控制了整个区块链。这些都是围绕着Token的生产者爆发出来的事情。毫无疑问,节点们拥有整个EOS网络上绝大多数的Token。
发放Token的魔法:行为“挖矿”
不谈基础链token的发放,那种需要耗费计算资源的挖矿。也不谈ICO,我们知道ICO很重要,但是ICO结束之后就没有长期影响了。只谈应用型token的分发。
一个好应用发放token的作用,就是激励用户在这个应用上做项目方想让他们做的事情。通过发放token塑造用户的行为模式(控制用户的群体行动),甚至可以塑造用户的行为习惯。这让我想到了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拟一个不太洽淡的名称:行为挖矿。
前段时候了解到一个交易所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促使用户邀请更多的用户加入,每次成功邀请可以带来数百个交易所代币奖励。微博转发也有不小的奖励。通过这样做,可以发动用户群体为新交易所进行推广。官方只是发布了一条短短的新闻和一堆没有成本的token,就鼓动了无数的人不停地转发,写大量推广文章,只求有一个新用户通过自己的链接加入这个平台。参加者赚了多少币我不知道,我只看到这个平台的人气和知名度极大地得到了提升。
内容平台也是一样,运营者如果觉得当前需要在原创文章的数量上突破,就给原创文章更多的token奖励;如果觉得互动性差,转发评论少,就提高鼓励转发奖励的token数来推动。用户无论做什么行动都会有代币奖励,就会长时间积极地在这个平台上活动。当一个用户进行了操作后,立刻看到自己的token增加,这是一个即时反馈的过程,会使人的脑部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从而不断重复这个操作,甚至会上瘾:写文上瘾,转发上瘾,查看token数目上瘾……
采用奖励内容发放token的方式,生产者毫无疑问就是内容写作者。对于交易挖矿方式的交易平台,生产者就是交易者。内容生产者对内容平台的价值,交易者对交易平台的价值,相信这个意义大家都能理解。不同的生产者对于项目的意义不同:比如说DPOS系统里,有的节点技术过硬,维护节点性能不在话下。有的节点性能很差,三天两头宕机。内容平台里,有的作者带来大量粉丝,有的作者生产高质量内容,有的作者贡献低。不同质量的生产者该按照什么标准分配token,这个是非常关键的设计艺术。
历史上的成功TOKEN设计
比特币的需求设计还是非常成功的,它所占据的市场是价值储蓄和交换。但是这条路线难以复制,现在很难再设计另一个以价值储蓄为核心功能的代币能够占据这个市场。比特币是当之无愧的币王。
比特币的诞生是一次针对各国政府超发货币的起义,是一种无通胀甚至略有通缩的货币。跟比特币比起来,各国的法币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劣币:含金量越来越低,分布不透明,难以跨境使用,受到银行机构的控制。人们宁可把法币都花出去,把比特币都收集起来。它与黄金类似,与法币比起来更接近于价值本身。比特币的刚需在哪里?价值储蓄、跨境交易、在无银行的地区交易、匿名交易(现在无法匿名了)。什么人需要做这些事情,他们都是比特币的目标用户。
以太坊设计最初的构想中,有一个非常繁荣的智能合约世界。智能合约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每个使用者支付ETH作为燃料费来运行智能合约,燃料费在网络中直接被销毁。这使得ETH成为每个人钱包里的标准配置,因为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或那个时候运行某个智能合约,就像人人都要喝水,人人都要上网一样。以太坊力图设计这一种刚需来赋予ETH价值。然而到目前为止,繁荣的智能合约世界并未到来,也很难在通过以太坊到来。原因之一在于以太坊处理速度的上限只有20-30次交易/秒,原因之二在于以太坊的高币价使以太坊的燃料费也变得昂贵(不是每个智能合约都要收费,而是智能合约中的每行代码都要收费)。
以太坊实际上是通过ERC20代币功能来到了爆发,这个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说通过以太坊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发币(网络上有教程教你用6行代码发行一个你自己的代币)。这个功能所满足的需求就是:项目方筹集资金的需求+普通人投资致富的需求。想想IPO,想想众筹,想想股票交易所,你就知道了这个需求是多么刚性,多么火爆。
你发现了吗?币王跟大姨太登顶的原因都是因为它们直接实现了部分金钱的本质。金钱还有什么最基本的用途?如果你能挖掘出来然后做成区块链项目,前景是相当的大,要记住token的天然属性是资产确权,天生与经济相关。
三类TOKEN设计思路
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区块链项目其实并没有抓住作为token作为金钱的用途,主要是跟技术相关性比较大。可能是大部分项目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的,并没有像中本聪那样的经济学洞见。目前市场上的项目大概可以分为互相重叠的三类:经济学类、技术类、应用类。
一.经济学类
经济学类:目前出现了货币类和金融类。比特币属于货币类。各种匿名货币也都属于货币类。以太坊属于金融类,交易所代币也属于金融类。比特币是什么?是不会贬值的钱,是黄金。以太坊是什么?是用来风险投资的钱,是用来买证券(ICO)的钱。证券类Token,更是股票证券在区块链上存在的形式。
二.技术类
技术类大部分都属于区块链上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常常提到的“公链”都属于这个范畴。包括操作系统、预言机、跨链互通、分布式存储都是基础设施类的内容。由于目前是区块链发展的早期,这一类项目也都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成熟的项目脱颖而出。在基础设施没有成熟的时候应用类项目是很难成功的。ETH,EOS都是操作系统。以太坊本来想做一个技术项目,结果活活变成了一个经济项目,简直都是泪。目前探索出的公链类的token有三种使用方式:1.燃料费;2.手续费;3.产权证。
燃料费:使用即销毁,例如以太坊,智能合约中的每一条代码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以太坊作为燃料费,这部分代币直接消失。通过减少供应量来形成稀缺性,提高代币价值。
手续费:使用即转移,不会消失,类似于网费、水电费,服务供应方收取服务享受方代币作为回报。例子是MainFrame(加密通讯网络),一个节点为使用者完成数据加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服务后,向使用者收取MFT作为报酬。另一个例子是欧链(预言机),预言者节点提供链外数据给数据请求方,同时收取一定量的OCT作为报酬。
产权证:持有代币意味着拥有整个项目的一定比例的资源。EOS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拥有一定量的EOS代表着拥有全EOS区块链上一定比例的带宽、CPU和内存。
燃料费和手续费模式的缺陷:随着项目的规模扩大,更多的应用和更多的使用者加入,代币会变得非常贵,燃料费和手续费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反过来对新应用和使用者的加入造成了妨害。
产权证模式的缺陷:随着项目的规模扩大,单位代币代表的资源会变得更多,实际的价值也会得到提高。这会使得持有者更倾向于保留代币而不是将代币用于交易,也就是不断地屯币。由于市场上流通的token过少,token的价格也会大大提高,这就导致了新的参与者不愿意加入进来。
缺陷的实质:Token的价格飙升是所有持币者和早期投资者的期待,这本身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矛盾之处在于token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同时,项目提供的计算资源没有大幅度增加,这使得同样单位的计算资源变得比以前非常贵,这是刚需用户(那些真正需要带宽、计算、存储的用户)无法接受的。举个例子,即使EOS具备去中心化的特性,但如果在EOS上运行应用比阿里云上运行应用贵1000倍的话,用户还是只能选择把应用安置在阿里云上,而无法支付建设DAPP所需要的前期投入费用。
缺陷的解决办法:在token价格飞涨的同时,促进计算资源同步飞速增长。如果代币价格翻1000倍,但是计算网络资源的供应增加1000倍的话,相当于部署应用的价格没有变,用户还是可以接受的。(到了那一天你就知道无限扩容的重要了)问题来了:中国人最热衷的EOS能够扩容1k倍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基础设施类Token的需求设计。使用该网络的人都有需求,核心消费者自然是那些需求大量计算和网络资源的项目方,他们是会大量买入进行使用,而不是买来炒币的用户。
三.应用类
现在应用类Token已经有不少流行了起来。2018年上半年最火爆的无疑是交易所代币,其次是内容平台Token。火爆的应用才能有火爆的Token,垃圾的应用只能产生垃圾的token。什么样的应用是垃圾应用?首先没有人用的应用肯定是垃圾应用。另一种垃圾项目是虽然现在还能盈利,但是已经出现了必然的颠覆者,因此没有市场前景。例如光盘出现之后,软盘就必然从市场上被淘汰。优盘出现后,光盘就必定失去它的市场。电动汽车的普及必定夺去燃机汽车的绝大部分市场。像这样的项目已经走进了死亡流程,它的未来不值得期待。买token就是买这个项目的未来。
没有办法变现的应用也是不值得购买的,因为没有利润。面向大众用户的项目比面向商业用户的项目的token更值得购买。因为面对的用户更多,可能成为token拥有者的人更多,社区更大,带来的是强大的共识。
应用类Token的需求该如何设计?Token有什么实际作用呢?作为区块链上的一个数值,token可以换取什么实际的好处?区块链上的token理应用于购买一些只有用这个区块链才能够完成的服务。除此之外,证券类token也是一种可行性途径。
目前区块链领域明确能够盈利并且已经落地的应用型项目目前可以说只有一个:交易所。币价波动对交易所的利润影响远远小于其他项目。只要加密货币市场不断地在交易,交易所就可以获得源源不绝的利润。这种盈利机制经过数百年的考验,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也没有办法取代。不要担心,其实几乎所有的成熟商业模式都可以利用通证经济进行改造。虽然眼前一片黑暗,但是我们能够预言黎明即将来到。
大胆畅想你的Token
几乎任何的成熟的商业模式都可以利用通证经济进行改造。我的观点是:区块链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代表生产力的突破。我赞同利用区块链融得的资金进行发展实业,这才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态。通证经济的作用是打破了公司的墙,模糊了企业与社区的边界。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均为理想状态下的虚构案例):
案例一:商业航天公司
项目名称:分布式航天
Token名称:Decentralized Spaceship Token / DST / 飞船币
Token发放:ICO
Token用途:项目利润分红
项目特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重工业、投入周期长
假设我们拥有一家类似XSPACE的航天器公司——分布式航天。航天器的研发与发射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可以决定办一个十亿美金的ICO,开发并发射我们的飞船,以公司为主体发布了Decentralized Spaceship Token代币,DST飞船币。DST是ERC20代币,分发量为1亿个,每个售价10美金。10%用于公司团队激励,10%作为科研基金由公司保留。此代币一次性发放完毕,不再增发。
分布式航天承诺从今往后每一次飞船项目结束后会对利润进行结算,净利润将会进入分红。(分布式航天的非飞船类项目将不进入代币分红。)分红模型如下:
20% 公司运营和研发资金。这一部分必须要保留用于开发团队激励和科技研发。
60% 代币持有者分红。这一部分利润将会按照(持有者手中DST数量/全体持有者DST总数)比例,对所有持有者进行分红。全体持有者在计算时,排除交易所持仓地址,排除持仓数小于1DST的地址。分红方式是直接将ERC20形式的USDT或TUSD打入到ERC20地址,手续费从分红中扣除。
20% 回购并销毁流通在交易所中的DST飞船币。由于交易所不能够获得USDT的分红,因此通过减少供应量,来拉升币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给把DST存放在交易所的持币者分利的作用。
总结与反思:
第3项不太科学,因为这个分利动作不是控制在交易所内部的,币价上扬对所有的持币者都有利。
分红操作中ETH网络手续费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如果愿意摒弃稳定币USDT,我们可以以EOS区块链执行这一个分红操作。那样一来,DST需要在EOS网络上进行分发。分红按照过去7日的EOS平均价格计算出应该分给每个人的红利,以EOS的形式打到每个人的EOS钱包里。
其实一个好项目是基础,起码你要能够成功发射一枚卫星之后再启动这个ICO。实力才是基础,是前面的那个1,区块链只是后面的一串0。在这个项目的运作中,技术和管理是高度中心化的,融资是去中心化的,产权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分配过程又是高度的中心化的。计算盈利是一个中心化的过程,依赖项目方自觉自律透明地公开信息。不要像“獐子岛扇贝跑路事件”一样捏造假消息欺骗股东。不要用垃圾项目欺骗投资人。
这是100%的证券型产品,如果在美国的话会受到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严格审核监管。如果在中国根本没有发布ICO的机会。
案例二:外卖送餐软件
项目名称:送饭王
Token名称:Song Fan Coin / SFC / 送饭币
Token发放:行为挖矿
Token用途:会员权限,项目利润分红
项目特征:大众消费、重市场营销
假设我们开了一个类似饿了么的公司——送饭王。外卖送餐行业是一个激烈的红海市场,我们公司面临的问题就是以最快速度占据市场,以最快速度实现盈利,目前的账面资金仅能够维持三个月。并且广告预算不足,无法像饿了么百度外卖一样大量释放广告。我们希望使用通证激励的方式鼓励人们把我们的软件分享出去,让更多人成为我们的顾客。
送饭王有一个专门的手机app,为用户显示最近的餐厅、提供订餐,显示近期活动的功能。送饭王会每天可以生成带有一张注册二维码的图片海报,配上诱人的食物图片和打折信息,将海报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时用户可以获得SFC,早上10-12点的时候分享可以加倍。其他用户通过你的二维码注册成功时会一次性赠送大量SFC。送饭王会常常做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有奖征集艺术作品、社交媒体转发、社交媒体集赞,邀请用户比赛、录制餐厅视频免费吃霸王餐+送币。送饭王不做ICO,60%的Token用于社区活动奖励,在3-5年之内全部分发完毕;30%用于供应生态培养,主要用于奖励入驻我们平台的餐厅;10%用于创始团队激励。
送饭王公司每个月毛利润的50%将按照Token的比例送给持币者作为分红。方式类似案例一。在发展前期,这样的公司的利润水平是比较低的,净利润可能是负数,但是需要给用户以激励,所以用毛利润的50%为奖金池分红给用户。在发展前期,其实大部分将要发放给用户的Token还在项目方的手中。我认为这一部分不应该参与分红计算。
锁定一定数量的Token可以成为送饭王公司的会员,随着会员的等级上升,将开启:会员等级折扣、节日生日贵宾服务、信用吃饭服务,黑卡VIP全球全天候服务等等等。
总结与反思:
舍弃了ICO,等于白白放弃了大量启动资金,但这可能是当前法律形势下唯一的方法。但由于这个市场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没有起步资金可能举步维艰。改进方案是在通证分配比例中留出一部分,作为交易所公开销售。这部分通证将在平台平稳运行2-3个月之后,直接上交易所,然后就是分批定期上交易所套现。交不起上大交易所的上币费,就上小交易所,否则,就自行研发交易所。
上交易所也不一定是好事。在现在的币圈,市值主要依靠人们的预期。也就是说想象力。越能讲故事,越能规划宏伟蓝图的项目可以获得越多人的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值。不能落地的项目一般拥有很高的市值。一旦实际产品上线了,想象空间一般会急剧被压缩,就很难获得高市值。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有实际产品上线,比起很多空气项目想象空间都低。
分享挖矿的用途是实现连锁反应式传播。但这真的是有效的传播手段吗?用户真的心甘情愿把这个传播出去吗?有两个难点。一是要让用户确信你这个币真的是值得拿的。另一点是要提高吸引新用户加入的转化率。第三点是要提高用户的存留率。关于第一点还是要很好地讲故事,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价值预期——俗话说:吹牛比。解决第二点和第三点,其实就是让用户,无论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都感受到切实的好处。改进方案是改进分红方案:把每个月定期领上个月的分红的制度,改成每天领取上一天的分红。另外,规定只有你的账号在这一天有登录,你才能在第二天享受到当天的分红。这就促使着客户每天都打开这个手机应用程序,既然打开了,客户就可能会多看几眼,甚至订一个午饭或者宵夜。
总结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只是一种生产方式的革新,不能直接反应在生产力的进步上。生产力就是项目本身,如果有优质的项目通过区块链改造不失为好的方法。
重资产,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如重工业、芯片研发产业,适合ICO(现在不能ICO,可以退而取其次S募)。把项目的受益权分享出去,获得宝贵的启动资金。
消费类,面对大众消费的项目,如手机APP,适合行为挖矿。大概是这样的流程:讲好故事——塑造通证在用户心中的价值——推出通证奖励方案(邀请/分享/贡献……)——用户们踊跃参加活动。
区块链技术类项目中,Token的用途一般有三种:燃料费、手续费、产权证。燃料费是最不看好的一种形式。
Token作为分红凭据,可以说是应用类项目的Token最理想的用途。目前存在的其他形式,有投票权、会员权、抵扣手续费等用法。
我的心里话
如果我有一个盈利稳定的公司,又想迅速扩大规模。我可以这样做:我发行一个ICO,做许多ERC20代币出来卖。我承诺每个月公司的净利润的80%按照持币比例发放给ERC20持仓地址,以USDT的ERC20代币形式。
这样做就跟卖股票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样的一个项目比市场上99%的区块链项目都更落地。比99%的项目收益都更加稳定!99%的项目跟我的这个项目比起来都是空气!只不过我现在还没有一个稳定盈利的公司,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