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的称赞
有一些父母担忧,过多的称赞会让孩子变得飘飘然,目中无人。在我们的帮助下,父母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们都渴望从父母那儿得到肯定和支持。他们希望父母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得到称赞。但是,大多数的妈妈也得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称赞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著作里曾经提到,目前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称赞。
基于个人的称赞(以孩子为核心的称赞):“你真是太聪明了!”
基于过程的称赞(以孩子的努力过程为核心的称赞):“你一直很努力地拼图,现在终于完成了,真棒!”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更多听到的是基于过程的称赞,那么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会坚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更好。
父母给孩子的称赞越细致、次数越多的话,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理解什么是良好的表现。
自制力和执行力
智力是很重要,但如果一个孩子根本就坐不住,不听从大人的指挥、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的话,无论他有多聪明,成绩都不会好的。而执行功能,恰恰例证了建立早教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监护人的话语不仅能开发孩子的大脑,还能规范他们的行为表现。
父母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帮助孩子们提高执行功能和自制力呢?
答案很简单,靠话语。
话语不但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还能规范孩子的行为。
人人都想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有人想鼓起勇气斥责柜台后面那个粗鲁的营业员,想吃完冰箱里那块坏了的巧克力蛋糕,还想对中途把人扔下高速公路的司机竖起中指。这些行为的动机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住内心狂躁的冲动。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够使人平复心绪的力量就叫作自制力。
让孩子们自己做主,是培养自制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所有的决定都是由大人做出的话,那么孩子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思考,自己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或者这样的行动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当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主时,他就会思考面前有哪些选择,并对它们进行一番权衡,再做出决定,最后再予以执行。
教导自制力的最佳途径:言传身教
对于自制力,父母还可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示范来教导孩子。生活中,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父母。当父母沮丧难过的时候,他们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跟孩子谈谈内心的感受。用恰当的语调,跟孩子说说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处理的。注意,父母应该牢记于心,跟孩子交流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发泄情绪的出口。这种交流的初衷还是为了教导孩子,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当然,3T原则仍然可以应用到其中。
对于父母来说,需要耗费相当程度的自制力才能保持冷静!爸爸以身作则,给他的孩子上了终身受益的一课。此外,自制力还能应用于多个领域,甚至在教养孩子上都有一定的妙用。
指令:对自制力和大脑发育都毫无益处
父母给孩子下指令或发号施令,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根本毫无益处。因为指令的回应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话语,有时甚至完全不用话语。
“坐下。”
“安静。”
“戴上你的帽子。”
“把书给我。”
“不要那样做。”
尽管孩子会听你的命令,但是下指令这个行为本身就违背了人的本性。“停下来!”父母发出指令时用上了五星上将的威严。是的,孩子会因此听你的话停下手上的动作。“戴上你的帽子”,是的,孩子确实也会把帽子戴上。但那一刻真正被停止的只是孩子正在进行的动作,做这个动作的习惯却没有被“停下来”。
现在的家长发明了无数种跟孩子沟通的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开发孩子的大脑。而指令,正好就能说明这一点。指令性的语言,完全与3T原则奉行的宗旨背道而驰。它使用的是一种咄咄逼人的口气,用词也比较粗野,几乎不太要求对方的回应。所以它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无甚益处。
因果思维
日常生活已经够忙碌的了。如果家里的孩子还要来添乱,那么恐怕连最有耐心的父母都无法忍受了,因为父母光是处理手上的活儿就够手忙脚乱的了。在这样烦心的时刻,指令式的语言就会从父母的口中浮出水面。
早晨,父母正准备带孩子出门。
“穿好你的鞋。”
这句指令的发出,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思考过程。如果这位家长足够幸运的话,孩子会乖乖地穿好鞋子。
因果思维让孩子们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所以指令不单单是父母对子女发号施令。因果思维同时也能促使孩子们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具备因果思维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人们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做事情。同时,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批判性思维是高阶学习的基础性工具。
恶作剧会导致父母下达愤怒的指令。
直接说“你来吃早饭”,孩子应该还是会听的。但家长如果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理由,那么孩子就能理解食物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了。
直接说“不要在楼梯上玩”,可能会打击孩子的兴趣。但如果家长跟孩子解释一下原因,那么孩子从此就会预估游戏活动中的潜在危险。
当然孩子不可能立马就和父母达成共识。但如果父母一直坚持这么做,那么因果思维就会慢慢渗入孩子的小脑瓜里,因此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他自觉穿鞋的一幕。
但凡事不是绝对的。指令性语言也有派上用场,并且非它不可的时候。
一个孩子正在追球跑,跑着跑着,孩子和球跑进了熙熙攘攘的街道,正好跑到了车行道的十字路口,而周围都是行驶的车辆。这种情形下,父母不可能温柔地说,“宝贝,不要跑到十字路口上去,你可能会被下坡的车撞倒而受伤。”
这时,父母的指令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停下来,车开过来了!”尽管这句指令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没什么帮助,但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原谅这一点。
随着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渐渐地形成,再加上父母灌输的因果思维,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能锻造出一颗睿智的头脑。到那时,孩子无须任何人的提醒,内心深处就会迸发出一声“不”。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结局,更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