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阅读后,你对“理解”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领悟?请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将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六个侧面,对教与学的设计具有关键的意义。读过这本书,我对“理解”的认识更深刻了,“理解”是动态的,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深度学习的自主。而其中引领学生走向真正的“理解”,就需要我们老师提升技能、掌好舵,为理解而教。
聚焦一个关键点,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书中一句话:“我教了,但他们没有学会。”让我汗颜。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不时会说到的,也有不少身边的老师会谈及,特别是在某次检测之后。这种貌似“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需要改变。理解就是学习者完成的建构活动。我不能把理解给你,你必须自己去获得。
实践中,统编版语文教材每册书中要求背会、写会、用会的“日积月累”部分分这样几步走:
1.自主背诵:利用长假背诵,并进行自我评价。
2.课堂讲解:根据教学进度及单元主题二次学习。
3.背诵默写:复习阶段人人过关。
4.情境练习:结合语境,运用名言警句。
然而在检测中,这一部分内容出错率仍然较高,哪一步出错了呢?结合阅读收获,我反思到不是单个的某一步出错了,是对结果的模糊,导致在设计时没有将学生的真正理解放在重要位置。
试问自己: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结果是什么?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理解?设计怎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调整思考方式后,不难看出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结果是积累名言警句,教育自我的同时能够有效运用;可以通过名言警句“飞花令”、讲解名句背后的故事等活动体验确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理解。在第三个问题上需要做出的努力:
首先,要明确教材的角色。教材中的“日积月累”部分是这类知识的冰山一角,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点带面,从句到段,再到篇地深入理解。
其次,联系生活实践理解。这部分内容大多为名言警句、古诗词,拉进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能够将知识在脑海里产生深刻印象,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最后,体验中深度理解。利用班级课前三分钟举行名言警句“飞花令”活动,学生通过已有积累、查阅资料、自主探索完成准备工作,在体验中提升对知识的感知、感悟。
理解需要合适的体验、讨论和反馈。将书中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内化于心、内化于行,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和自己体验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