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10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大意】颜渊喟然感叹道:“老师的学问修养,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教导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由得心往神驰,欲罢不能啊?老师把我们的才能都逼出来了,我也把我的浑身解数都发挥至尽,又看见老师之道在前方卓然而立。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又找不到可循的路径啊。
【一点启示】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老子非常敬佩。他跟着老师学习如同登山,亦步亦趋,登上一山还有一山。尊敬佩服一层又有一层。这也是学习钻研的乐趣,纯粹悟道求真务实的乐趣,无穷无尽。我们要学习颜渊尊师重道,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永怀谦卑,担责负重前行不止。
【浅谈】
(1)喟然叹曰,后世一个才子就姓金名喟字圣叹,金圣叹其实他本姓张。由此也看出历代读书人对孔子崇敬之情。
(2)仰之弥高,代表孔子形象之高。佛家亦有佛三十二相,有不见顶相,其实就是比喻圣贤学问之高,人格魅力崇高伟大,没有止境。钻之弥坚,代指孔子学问之深,境界造就之深厚,越钻研越厚实,孔子学问人格又高又深。
(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貌似武侠小说的隐身法,武功盖世,根本抓不住。《道德经》对道之用,大德之象也有同样的描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反映孔子学问道德修养高深,摸不透,吃不准,无法估量,这是对圣贤大德最高的评价。
(4)其实大德之人最平凡,因其平凡中见伟大,不要太过于拔高。孔子形容老子其犹龙也,老子在《道德经》却说真正得道之人是“披褐怀玉”、泯然众人、大智若愚。所以后世亦有称儒家为儒教,把孔子变成宗教神格化,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
(5)循循然善诱人,循,跟着走,但并没有标准答案,圣人只能是给你指明道路,方向,加上足够的耐心,启发你,让小宇宙焕醒与圣人之道相对接。路在自己脚下,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才对,而不是完全泥古不化。
(6)古今中外,学古圣先贤,修习悟道皆是如此:践迹,踩着圣贤的脚步,跟着走,勤而行之,千万不要若存若亡,真正的经典历千年而不朽。今后你我有了十年,几十年的功夫,甚至千遍万遍的重复,再去质疑才有资格。
(7)人学习常犯一个毛病,讲理论容易,做起来难。孰不知教育是跟着走加引导,其实就是善意的欺骗。用圣贤的学问去替代他心中的欲,引其心中的善念生发。循循然,顺着他的意志、个性、道理,像拿一个勾子一样,慢慢诱导。曲则全,带着走一个圈子,最终把他带上正轨。
(8)人性如此,有真心、有私欲;有良心,也有贪念,必须这样慢慢处理。千万不可硬上,赌不起的!孔门至孟子皆是如此教育法。尤其对孩子的教育,大人说不准这样,他非反着来,至少在心里上和大人顶牛。所以身教重于言教,以身做则,让他看着,慢慢就会照样看样,跟着去做。
(9)越是受压制的孩子,反抗越大,循循然善诱是好办法。教育孩子不是带兵,命令根本不起作用。决不可让你如何就是如何,没有为什么,大谬矣!
(10)循循然善诱是教育大原则,掌握此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真心、同理心,换位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受教者教育水平,心智模式施教,不压制,不勉强,把好的东西展现给他,替代法,诱导他进去看看。
(11)用什么诱导呢,以文、以礼。先把书读厚,文化渊博,内心厚重;再把书读薄,融汇贯通,涵养气质,约以礼体现于外。中国学问就这八个字“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12)欲罢不能,真喜好一个事情,便是如此,如同谈恋爱,总摆不下来。修习悟道即如此,螺旋式上升,竭才卓尔,又是迷糊懵懂无知。
(13)虽欲从之,莫由也已。沿着道,跟着走,却冒似看不到尽头。道,就是如此,去做就是了。如同烧开水一样,90度之前都冒似平静,最终会突然突破自己,达到指数型增长的效果,这就类似顿悟与渐悟的关系。
(14)禅宗百杖禅师语“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长江后浪推前浪,见解同于老师,已矮半截;超过老师,才算徒弟。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进步。见过于师,才算英才。
(15)颜回如此聪慧好学,天纵之才都有“莫由也已”的喟叹,我等更应耐下性子,神经元链接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是看不到阈值的突破的。所以今天学习《论语》等经典的你我更应发心去学习、去读书,这就是一个苦苦的求学者,修道者。但是要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有突然水开的感觉,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