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吗?其实不贵。
辛巴直播间里炮轰董宇辉,称东方甄选一根玉米卖 6 块,太贵,给农民的才那么点钱,太坑农民了。
先说我的结论:辛巴懂个锤子,要么为了博眼球故意装不懂。
我这当地超市里的“黄玉米” 4.99 元/斤,买一根不大不小的也要 4 块多。菜市场的价格相对还要贵些。
身为南方的农村人(至少是农村出身),对玉米品种也有些了解。
玉米有很多品种,总的来说分两种好了:拿去用的和给人吃的。
拿去用的,一般种到玉米完全成熟,晒干、脱粒,然后做成饲料或者玉米面。
给人吃的,一般口感较好,比如糯玉米、水果玉米,一般果粒饱满就摘了出售。
东方甄选卖的就是这种给人吃的“糯玉米”,这种玉米的售价稍微高些。
说到售价,就要说到零售价、批发价还有终端零售价。
零售价,比如农民自己拿到菜市场零售,这当然是农民利润最高的方式,不过,销售数量有限,这个好理解。
批发价,就是农民给批发商的价钱,这个价钱低,不过量大,农产品能很快销售。
终端零售价,指的是消费者从商品的最后流通环节买到的价钱。
一般商品,只要不是直销,都有各级代理商逐级流通,层层加价。做生意就是要賺钱的,这很正常。
辛巴说东方甄选用 7 毛钱从农民手中收来玉米,卖出去 6 块,自己赚大发了,却“残酷的剥削农民”,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说明一点,我对这种所谓的“热点事件”不感冒,也不是为了挺谁贬谁,我说得高尚点,是想用自己的一点见解,让大家对这事有正确的认识。
1、农民的玉米必然要批发出去。
因为农民自己零卖卖得不多,也卖得不快。哪怕是农民自己直播自己卖,按照现在的数据,卖的只是比以前多一点,但还是不够快。
不够快就需要面临下面的问题:仓储和保鲜。
2、农产品最重要的是仓储和保鲜。
农产品到时间就得采摘,采摘后就要找地方放,保存好,最好还能保鲜。保存不当或者时间过长导致腐烂变质,就会导致损耗。
以水果为例,水果的仓储损耗基本在 25% 左右。
也就是说,收购过来,成本就要加价 25%,还不算人工、仓储费、物流费等。
3、有没有办法解决“价贱伤农,价高伤民”的问题?
农民能将产品卖给终端消费者,比如这次的玉米,农民直接卖给消费者,价格 3 块一根——农民卖得“高价”,消费者少花钱?
有这样的办法,但是没有很好的实践出来。
这个办法就是“预售制”或者“认种认养”。
预售制,农民预估产量,在收割前完成预售,待收割时直接将农产品发出。
认种认养,其实也是预售制,只不过对象更具体,服务要更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