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困难情境呢?不妨试试以下四种沟通策略。
一、换口径
比起直接跟学生对着干,不如反过来跟学生一起想想办法:
“是呢,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到底违法与否,到底损害了大家的哪些利益,到底对当事人、周围人有怎样的影响,都值得探讨。这样,咱们把这单元内容学习完后,你再看看你是不是会有一些答案,我们到时候再找时间探讨。”
这样没有批评地说话,而是先把他的问题转换成课程资源,哪怕暂时与所教课程内容无关,然后,再把解答的任务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那么听话,其实主要原因可能是:一,老师的压制会成为他们继续捣乱的催化剂;二,老师根本没认真听过学生说话,他们怎么会听老师的呢?所以,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老师先别忙着与学生对着干,而是可以先换换说话的口径。
二、换时间
在“换口径”的最后,老师说:“我们到时候再找时间探讨”。那要找什么样的时间呢?
如果学生的无厘头提问刚好能链接到课程内容,找一个恰当时机说:“大家还记得XX同学提的XX问题么?真是给了我课程设计的灵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如果这种行为发生了,我们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我们自己,又能禁止这种行为的发生?”讨论完、解答完后,带着大家再一起感谢他:“谢谢XX同学给大家的启发,我们为他鼓个掌吧!”
如果学生的无厘头提问无法与课程内容链接,那就跟他单独约个时间,跟一对一地聊一聊:“你上课的时候能提出问题,说明这是你参与课程的方式,老师谢谢你。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何提出一个更好的、有助于我们学到知识的问题,怎么样?”
当老师愿意跟学生好好沟通,学生也愿意跟你好好说话。这是一种相互的尊重。
三、换场合
“换场合”大多跟“换时间”共同使用。
换了时间,当然也要换场合。老师一定要知道,不要当众批评学生或者与学生对抗。很多师生矛盾,都是因为当众争执,彼此都不认输,才让冲突不断升级的。老师要学会缓和当下的冲突,这是一种“积极的暂停”。
“你的确提出一个不错的问题,我们下课后继续探讨一下。”
但是,改在什么场合讨论比较合适呢?选择场合有下面两个原则:
第一,尽量不在会受到很多人关注的场合,比如课堂或办公室,因为其他学生或老师会以目光注视或七嘴八舌的方式干涉进你们的谈话。你们的谈话可能还会有一些争吵,其他人的干涉容易让你们忘了沟通的共识。
第二,尽量选择半开放的场合,比如在校园的咖啡厅或操场。因为这些场合足够开放,对师生彼此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选在全封闭的场合,一旦出现恶性事件,师生中被侵犯的一方就不能很好地实施自我保护了。
四、换角色
我很喜欢“换角色”的策略,我自己也经常用,尤其是在我被学生气得要死的时候,一方面,我能够习惯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我能把球踢回去,反过来问学生:
“你觉得XX不合理,刚好我也想跟你们沟通一下,在你们看来,这件事情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
坦白说,学生有时候真的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经由此事,我也能够更理解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无厘头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和需求,其实,这也给了我们自己一个倾听学生的机会。
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老师就可以采用“换角色”策略说:“你的确提出了一个不错的问题,我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呢?如果你是警察,看到有人在教室里做这个行为,你将会如何处理呢?你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参照一下课本看看是否有依据?”
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确都需要沟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