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舜帝、大禹时代,民风淳朴,用仁德便可治理天下。到了周朝,除了仁德还需要加上礼。于是周礼应运而生,待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人们不再相信仁义礼智信,法家便应运而生。秦朝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秦始皇兼并统一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然而强秦以霸道得天下后不懂变通,继续沿用法家严苛的刑罚管理百姓,人民不胜其苦,强压之下必有反抗。于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之后项羽、刘邦等人也开始反秦。历时十五年后,秦朝最终走向灭亡。
在政治方面,秦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分封制。因为武王克商靠的是八百诸侯会兵共伐,且民心不定,周朝不得不通过分封诸侯来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疆域。而从秦始皇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再到刘邦建立汉朝,因实力不够,于是采用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治国方针,封了七位王。汉初时,由于久经战乱,民生凋敝,百姓急欲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生活,所以从汉高祖开始,一直到汉景帝,都是用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倡导与民休息的理念。直到汉武帝刘彻时,国富民强,加上武帝的雄才大略,削藩成功,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同时在大儒董仲舒的帮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纵观历史,无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每种思想的兴起,无一不是应时代而生。乱世时,用法家、道家文化,待到太平盛世,则需要儒家文化稳定朝野,巩固政权。每家文化各显其长,无有高下。但需要统治者能看清当下的局势,懂得灵活运用,合理选择,因地因时制宜,才能让政权延续。《大学》讲天命维新。世事瞬息万变,只有懂得与时俱进,变化创新,才能遵循天道,不被历史的车轮倾轧。
创业初期,经费人手不够,所以老板事必躬亲,可当团队发展到几十人后,还要事事亲力亲为,就是不懂变通,不知道让员工各显所长,各司其职,同时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 感情中,如果不懂变通,不会经营、维护关系,总是保持刚被追求时的高傲任性,待对方热情冷却之际,便是狠心离开之时。
商业发展亦如此,二十年前购物主要靠实体店销售,后来马云推出电商模式,掀起了网购热潮,再后来流行直播卖货,如果不懂跟随时代的潮流,随时调整方向、变换方法,等待我们的就是被湮没、被淘汰。为何有些创业者每天栉风沐雨、朝乾夕惕,企业依然做不大?因为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而我们的思路没变。为何大部分企业喜欢用年轻人?因为脑子活,懂得变通。
叔孙通本是秦朝儒生博士,转投刘邦后,因刘邦出身草根,讨厌繁文缛节,于是脱掉儒生的服装,改穿短衣,一副楚人装扮。在刘邦打天下时,不推荐自己的弟子,反而推荐草莽武夫,甚至是土匪强盗,因为这些人能冲锋陷阵、斩将拔旗。之后,庆功宴上,武将大臣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刘邦甚是厌烦。叔孙眼看时机成熟,于是向刘邦提出制定朝仪,且召集儒生子弟一同规范礼节,让刘邦感受了做皇帝的尊贵,最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叔孙通善于把握形势,懂得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灵活变通,才有了最终的成就。
与人沟通时亦要懂得灵活变通,擅于根据对方的性格、喜好、学识、境界,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如此便是智者。《论语》中,不同的弟子问孝、问智、问仁、问君子,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当下的境界和需求不一样,如果拿同一句话回复所有人,就是不懂变通,没有智慧的表现。
古语道“博古通今”。我们不光要学习古人的智慧,还要多看新闻,了解热点时事,才能根据政策发展及时调整自己。反之,固守老路,不懂变通时就成了呆子。《论语》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懂得结合当下的现状,创造出新的适合当代社会的思想和方法,这便是懂得变通有智慧的体现。
《论语》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的快乐像水一样灵动,变化无常。《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反之,不会灵活运用,即便学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修身,让自己像水一样灵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