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活的本质就是悲剧,而我们都知道悲剧就是将人的痛苦展现给人看,福贵“悲剧”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生活的本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地活着。活着,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词,福贵经历过梦想的破碎、亲人的离去,有过绝望,不知所措和万念俱灰,父母、子孙、女婿、爱人的离去是对他巨大的打击,每次都如同沉重的铁锤击打着他的信念,本以为命运的捉弄和残酷会使他一蹶不振丧失“活着”的勇气,可他不畏现实、不为痛苦,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只是活着。
启蒙主义人文传统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精神自我,一个是物质自我。精神自我是人之所以人的“真我”,物质自我是生命存在的状态。“所谓真我,就是我们自己身上存在的、独特的、人格的中枢;是唯一‘能够’而且‘希望’成长的部分。”破产之前地活着属于物质自我,他整日纸醉金迷,无所事事;后期便是精神自我,他带着一家人的精神继续活着。看似所有人都以生命状态的形式离开了福贵,但是实质上福贵一家人从未分离开。死亡固然能够将两个人隔离开,倘若精神仍然留存在世界上,那么便不是死亡。
我喜欢把《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做对比,《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程度上说承续了《活着》的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其底色也是困苦艰辛。所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应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然要顽强地活下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困境的方法似乎只有“卖血”。血是“生命之源”,血就是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讲,许三观出卖鲜血就是在出卖生命。然而,一生卖了十一次血的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生命的救赎。许三观卖血,卖血是为了娶亲,卖血是为了救治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贵客,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是最后,是为了爱和尊严。生活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为我们活着所以才能去感受世界的其他事物,感受到人世间的苦难以及从中带给人们的温暖。
余华以他颇具俚俗气息的笔调讲述了许三观载浮载沉的一生,给人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简朴文字与深远意蕴的结合让人赞叹。这本书里的生命力、平等感与秩序性,卑如蝼蚁的人物在面对多舛命运时的坚韧平和,都让人感慨良多。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最普通的家庭在巨变的历史中沉浮,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哪怕总是不幸和坎坷萦绕,也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依旧充满着对生活和未来美好憧憬和期待,这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不管怎样,生活还要继续,我们不应该懦弱。
人生而渺小,生而伟大。《人间失格》里这样写道“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就像我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本身。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着对生活的人生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