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个老师讲课的片段:
“你好,你是小明的家长的吗”
“老师您好,我是,请问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今天早上你家孩子路过一条河,河水非常湍急“
”然后呢“家长迫不及待地问道。
“有个小红同学不幸落水呢,然后你家孩子特别勇敢,第一个跳下水了。“
“然后呢?“家长心里一颤,声音略显紧张。
“然后小红同学得救了“。
“我家孩子呢?“家长心都快急得跳出来了。
“你家孩子被评为了见义勇为的小英雄“老师慢条斯理地回答道。
而如果是美国的老师可能就直接说:恭喜你,你家孩子被评为见义勇为的好学生,因为……
这是李忠秋老师在讲《结构思考力》中结论先行时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他的课程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每一个知识点在开始讲解前总会撩起你的兴趣,让你很有欲望想知道讲了什么。比如讲个短暂的故事,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个好笑的段子……而这些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松,好玩,而且能够迅速把大家的注意力迅速带入课程当中!
1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古典老师身上,他在讲课时也是如此!每一堂十几分钟的课程都会在开始前先是一个自己的故事,或一个笑话,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电影片段,一个改编的网络段子,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却有不同的解读……
比如在《职场MVP》中,古典老师先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既唤醒了大家的记忆,又引出了一个主题,最关键的是把大家的兴趣都带进来了。
而职场教练王鹏程老师,也是我的师父,他线下讲课更是让课堂欢乐不断,让大家沉浸其中,而在这样愉快的氛围当中,学员们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点,而当人在愉快的情绪之下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2
为什么他们在开始讲解一个知识点时不单刀直入呢?
从我们人类大脑的构造上看,这么做是在先打开我们的情绪脑,一旦情绪脑打开后,信息就可以进入理性脑进行分析和吸收了!(关于这方面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学习)
而且从课程的授课效果来看,这个方式也是极其好用的。
这个方式只能在讲课的时候用么?其实生活中你也在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比如我们中国人很喜欢问朋友:“嘿!吃了吗?”(即便他刚才洗手间出来)。此时对方回答吃或没吃都不重要!因为问的人压根儿就不打算请客。但聪明的人会去关注对方回答时的状态。
比如他很低沉地说:“吃什么吃!哪有心情吃”。你就知道此时向他借钱不科学,而如果他很欢快地说:“吃了哈,都有点撑了!”此时,借钱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包括在批评一个人的时候,先疏导一下他的心情,就像我们剖枇杷,聪明的做法就是先把琵琶表皮刮一下,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把皮剖下来了。
再看看那些TED演讲,他们大部分都是在一开头以一个故事开始,把大家的兴趣和热情点燃,接着在一步步深入分享……
仔细发现,这样类似的做法,在生活工作随处可见!
3
此时,你或许会问,这个我也发现了!
只是,你去用了么?
在这里分享几个我的实践心得。
上个礼拜全公司的人一起去看了《摆渡人》。于是在昨天我在公司介绍《职场幸福课》的时候,我就用这个作为开头。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很不容易,可能心里都有一些难以磨灭的记忆,过不去的坎,就像《摆渡人》里的几个人主角,他们看似很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需要渡过……现在我推荐一门课程,她是我们幸福的摆渡人。这门课程就是《职场幸福课》。
其实,你会发现,很多事物只要你愿意,你总能找他们的联系!而为我们的主题找一个好玩,有趣,简短的开头,那就变得很有意义了。
1.一个故事或段子。
故事我最近比较常用,因为它阅读起来舒服。或许你又会问,哪来的故事呀!你的主题案例里找一个好玩有趣的。
当然,最实在的就是让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去积累一些素材,积累多了,会让你得心应手的哈。
2.一个大家熟悉的电影
对于看电影不多或思考不深入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这时候我们可以有个简单的思路,比如你的主题是幸福,那你的大脑里或者网络上迅速搜索相关主题的电影。
也就是提炼主题,然后再通过主题去寻找素材。
聪明的你或许也发现,其实这个方式是通用的。
3.你有心才是关键!
我们很多人也能意识到这个点,也知道这么做的好处,但就是不愿意去行动。比如我们的年终总结汇报,没有多少人会去用心思考如何更有趣有料地开场的。而当你有心时,你总能通过各种方式找到答案!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上班的时候发微信跟我说:“好困,好想剪指甲!”(这逻辑我服了)
当时我想,有什么方式让人精神么?
于是随手搜索了剪指甲,马上跳出了一张图,我发了过去,哈哈,还真能缓解犯困!
最后不得不说: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懂,关键是你愿意去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