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在小学,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独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的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的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的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再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的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的使用自己。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地书写的能力,——只有才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他的注意的中心。你还可以像自己提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应当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学生永远也不会成为落伍的、不及格的学生,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
随想:
这段文字更应该让家长和小学教师去看看。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在语文教学上,已经有截然不同的学习能力。
一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一部分同学能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但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同学基础非常不好,缺乏起码的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即便课外补习,也不如那些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同学。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小学阶段没有掌握基本的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导致了中高年级学习遭受了极大的阻碍。
这种现象跟教育中拔苗助长的教育现象有关,教育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进入小学一年级,有很多小同学已经学了很多拼音,识字,所以教师以大部分同学现有的基础为起点进行教学,而忽略了一小部分从未进过幼儿园、从未进行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在小学一年级的起点先输了一着。
还有,小学升中学的考核,许多学校评估教师即学校的声誉不在于全体学生的学业,而特别重视那个重点班这个学校升了多少。因此,对尖子生的培养是学校和老师在心理上极为重视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基础原本已经落后的学生可能连他们最基本的学习能力的教育机会也丢失了。他们跟大部分同学一起,被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任意拔高,小学的不抓好基础,书写不行,一定要拓展一些难一些的,做些初中才做的题目。初中的开始向高中的进军。这适用于一小部分吃不饱的尖子生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说这教学上的拔苗助长,一部分同学都远远落后了!
基础教学,要抓好基础,教会儿童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任意拔高,前几年,往往跟重点学校重点班特殊的招生有关。
初中教师同样应该引起重视,面向全体同学吧,不要拔苗助长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内容,也是因材施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