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书中读到的形象大体是威严、内敛,不善表达的,而我的父亲是儒雅、幽默的,并且在我不同时期的记忆里,有着不同的形象。
我幼年时,父亲是全能,从衣、鞋、家具到一日三餐,他一人全包;我少年时,父亲是勤奋刻苦的典范,从汽车修理工自学成才为攀枝花市乃至冶金部小有名气的日语翻译;我青年时期,父亲体贴关怀,是我事业前行的定心石;到了现在,父亲是一个含蓄、可爱的小老头。
父亲的成长经历颇为有趣,简直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他幼时因母亲没奶,由乡下奶妈带大;长到七、八岁,来到上海,与父母团聚。三年自然灾害时,为了充饥,将外婆的一碗粥偷到床下;因为食不果腹,靠着胆大写信给当时的沪剧名角儿,从此开始学习并表演沪剧,解决了自己的饥饱问题;逃学唱戏,但成绩总能及格,还深得数学老师的喜爱;写得一手好字,文字功夫不可小觑,妥妥一枚文艺青年,被送“秀才”雅号;作为根红苗正的青年骨干,离开繁华大上海,坐牛车到条件艰苦的大三线,连酱油(固体)都要带去。房子是草席围成的棚子,饮用水是昏黄得可以媲美麦乳精的金沙江水,需用明矾净化后才能入口;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自学日语并小有成就;退休回沪,重拾往日爱好,名震票友圈,同时还笔耕不辍,写起了自传。
我很荣幸有这样一位父亲,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帮他把手写的自传集合成册,完成他的心愿,同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可爱的小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