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入殓师》

既然生的终点是死亡,我们为何又要苦苦活着?

老弟最近顺利结束考试,终于得空来找我聚聚。

吃完饭,便一起看了电影-《入殓师》。

许是时间太匆匆,连记忆也变得模糊。起初还以为是一部新上映的片子,看着看着,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才浮现出来。

刚进大学时,就看了这部片子,当时一个人在宿舍看着,哭得稀里哗啦。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交响乐团的一名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阴差阳错的去了一个NK代理公司,干起了入殓师的工作。入殓师便是天天接触尸体,给逝者最后的仪式,让他们走完最后一程。

当时哭,大抵是死别太痛苦了。

白发人送别黑发人的苦涩无奈,丈夫送别亡妻的肝肠寸断,子女送别父母的遗憾不舍……

而今再看时,依旧泪眼婆娑。

电影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大提琴低沉悠远,却在细节处启发着观者。

在经历第一次入殓的恶心之后,小林大悟犹豫了,怀疑了这份工作。在桥上,他看着河流的鲑鱼拼命向上游着,上游的死去的鲑鱼漂向下游。

既然知道拼命向上游去的结局是死亡,为什么还要去呢?

殡仪馆的大叔说,因为那是他们来的地方。

是呀,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

既然知晓终归一抔黄土,为何还要拼命内卷?

也因生命萌芽处的召唤吗?

家人的羁绊,那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担忧?

爱人的牵挂,那份携手共同抗衡百年孤寂的诺言?

还是那份对生命的敬畏?

在知道小林大悟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后,多年的好友远而避之,不愿妻女与他讲话,而他的妻子也无法接受这个每日触碰尸体的丈夫。

世俗里,死亡是忌讳的和不洁的。

小林再次找到社长想要辞职,在这里社长并未直接谈论此事,拿着烤好的河豚鱼籽对着他讲:“沾着椒盐最好吃了”。

小林大口地吃着,慢慢咀嚼着却露出笑容,“很好吃!”

社长笑了,说到:“我们不就是吃着生命的遗体吗?既然吃了就要吃最好的”。

电影中还有一处大口吃肉的画面特写,圣诞节,公司的三人围坐着大口啃炸鸡,吃得只剩下一堆还带着血丝的骨头。

人们害怕尸体,却每天大口吃着各种口味的遗体。

不禁想起《乌合之众》里面说的,人一旦进入群体便智商下降了,开始人云亦云。一旦有个人带头说出尸体是肮脏的,靠尸体赚钱便是低下的,有一个人附和了,便接着有第二个,第三个的响应者……

活着本非易事,人非圣贤,又何必用那些“灭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谴责旁人?

既然每天还要吃着遗体,排泄臭秽的东西,说着些言不由衷的话,只不过想要好好活着,用小小能量守护着那些心爱之人。

终归一死,何必不去掉那些心灵的包袱?

相爱的伴侣总会有一人先行离去。

死去的人潇洒地离开,留下的却是痛苦的那个。

爱你胜过自己的父母也会离你而去。

他们完成今生使命,你却要独自面对往后的种种困难。

柔弱之处不可触碰,唯有锻造坚硬的外壳。

不负来时,不惧归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