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军简易 爱兵如子
自古名将领兵,必是令出如山、军纪严明。
和李广同时期有一名将,名叫程不识,治军有方,生平未尝败绩,人称“不败将军”。程不识对自己军队的编制、队列、阵势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行军宿营时,夜晚必须安排打更和放哨,做到戒备森严。军吏整夜整理文书簿册,直至天明。程不识把军队打造得固若金汤,因此在夜营时从来没有遇到危险。
而李广带兵自有章法,别具一格。行军时没有严谨的队形和明确的阵势,士兵自行其是,队伍杂乱松弛。在靠近水草丰茂的地方安营扎寨,驻地不安排打更和警卫,简化文书簿册。只是在营地远处安排侦查哨,所以军队上上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休息。但有敌军偷袭,也能及时发现并全力应对。
行军时,李广总是和士兵同食同宿。缺粮断水的时候,如果发现水源,士兵若有一人没有喝上水,李广绝不靠近水边。士兵若有一人没有吃上饭,李广也坚决不吃一口。
李广为人正直,为官廉洁,但有上级给予给他的个人赏赐,他一定会全部分给自己的士兵。李广担任太守级别的官职有四十多年,俸禄均为两千石左右(年收入)。汉书记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折合成钱物计算的话,收入也是很高了。但是李广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始终不谈论关于家产的事情。)因为李广的钱财,大多用来奖赏自己的士兵了。虽然程不识并不认可李广的治军之道,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因为李广爱兵如子,对待士兵宽厚不严苛,故“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他的部下安逸快乐,甘愿为他效力死战。)
将军迟暮 宁死不辱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奉旨率大军出征匈奴。这是有史以来汉军对匈奴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史称“漠北之战”。李广主动请缨,要求随军参战,武帝觉得他年老体衰,不予批准。李广不甘,多次上书恳求。武帝终于答应,并命李广担任前将军,为汉军前锋直面匈奴单于主力大军。
这时候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在他看来,这可能是他一生之中唯一一次击败单于,立下不世之功的机会。可惜,李广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个机会。卫青所部擒获匈奴俘虏,得知了单于主力所在。武帝告诫卫青说,李广年老,且命数不太好,如果他担任主力前锋,恐怕会影响战局,以致全军失败。而卫青亲信将领公孙敖之前因罪被削去侯爵,他希望这次战争中公孙敖能重新立功受封。于是卫青命李广所部并入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从东路出发。公孙敖代替李广,成为大军前锋。李广请求卫青,望其收回成命,卫青不允。李广再次坚持,仍然不能获准。于是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卫青辞行,含愤而别。
因为没有向导,茫茫大漠中,右路大军迷失了方向,没能按期到达指定战场,最终汉军合围失败。卫青率军击败匈奴主力,而单于却逃走了,以致功败垂成。卫青派人询问赵食其和李广迷路及误期之详情,李广默然不语。随即卫青派人催促李广部下去接受调查,李广终于开口:“这件事与我的部下无关,是我一人之责。我会亲自前去接受调查。”
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部下说出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我李广自从成年之后至今与匈奴交战大小已有七十多次。现在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作战,然而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开,去走绕远的东路,并且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坚决不能再受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的侮辱了。)说完之后,李广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他的部下全都痛哭不已。百姓听说以后,不论认识或不认识李广的,不论年老还是年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时耶命耶 李广难封
李广有个堂弟叫李蔡,才能极为平庸,却因跟随大将军卫青出战而立功封侯,后来甚至担任了丞相,位列三公。李广原来有些部下,本是校尉级别以下的军官,后来也因战功而封侯。而李广戎马一生,始终在一线作战,却未获侯爵。他愤懑不已,曾向方士王朔倾诉以求解惑。王朔问他是否做过让自己悔恨的事情,这让李广忆起他在陇西太守任上时的一件旧事。为了平定羌人反叛,李广使用诱降之计,随后将投降的八百余羌人全部处死。欺骗和杀降,多年以来成为李广的心病,这件事让他悔恨终生。王朔对他说,自古为将者杀降,最为不祥,祸患无穷。这应该是你不能封侯的原因。
方士,方术之士也。信仰神仙学说,或祭拜鬼神,或炼丹以求长生。王朔,善于占卜,精于星象。《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王朔曾为武帝夜观天象。杀降的确有伤天和,为人所不齿。但不祥而至遗祸却是古人信鬼神,讲因果之迷信宿命之言。即使从王朔口中说出,也许只能为李广安一下心而已,他绝对不会相信,更不会认命。要不然李广也不会在垂垂老矣之时,还想要上阵杀敌,做最后一搏。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