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老子》中就讲“报怨以德”,就是说,别人对你不好,别人对你有怨恨,这时候,你要给他用德行来回报他,他对我不好,我对他好。这个不知名的人就问:这个方法怎么样呢?孔子就说:何以报德啊?如果这个人对你不好,你对他好,那别人对你好,你怎么回报别人呢?这是不公平的啊。
所以,孔子就说,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不喜欢他,就直接会给他,就可以了。
令有一种说法是“以‘值’抱怨”,就是以同等的价值回给他,就是他伤害了你十分,你也伤害他十分。
这是两种解释。
“以德报德”,如果别人对你好,你也需要对别人好,这就是叫做“投桃报李”。
博弈论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大体主旨就是,明知利益较量的时候,是否要坚持诚信?而这样的利益最大化的计算,是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计算的。最终得出的胜出结论是:以牙还牙程序。
就是当对方不诚信一次以后,你也要不诚信一次,一直不诚信到对方回归诚信,对方回归诚信之后,给他机会,你也回归诚信。如果他再不诚信,你也要不诚信。
这种博弈的策略,最终的得分是最高的。
老子的观点就是:你不诚信没关系,我要诚信。坚持以德报怨就好了。因为对你好不是你的需要,而是我的需要。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就认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样对对你好的人,很不公平。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这是孔子晚年的感叹,老人家在老了以后,有时候会突然发出一些感慨。老人每天都会在那里沉思,回顾自己的一生,孔子经过了那么多的大风大浪,现在呆在家里回顾自己的一生,好像没有被人用过,好像没有做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实际上,人在活着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事业到底有多了不起。
所以,他自己感叹说,没人了解我啊。孔子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这句话是孔子认为能够代表自己的一句话:“不怨天,不由人,下学而上达”。
比如说:有人问蘧伯玉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说:欲寡其过而不能也。如果有人问,你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应该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就是我的老师。
孔子出身并不太好,没落的贵族家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没有抱怨过老天爷,也没有埋怨过别人,从最底层开始学习,学习人事,然后上达到天命。上达到形而上的层面。知我者,其天乎。能够了解我这一番良苦用心的,能够知道我的这个修为境界的,可能只有老天爷了吧。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安慰。
我们中国人常讲:抬头三尺有神明。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虽然从科学上很难验证,但是在心理学上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安慰。
当发生了一些令我们失望的事儿,你想想看,抬头三尺有神明。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内心能够接受,就足够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安慰。
所以,我们也可以尝试朝着这个方向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别人理解孔子是: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倡导的是文行忠信,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都是孔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都是外在的表现,但是真正孔子希望能够给自己做一个总结和归纳,就是这样一句很深沉的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