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越往内走,距离越短。从儿子所读的幼儿园到我上班的学校,有几条路径:一是过红绿灯向左,往检察院方向过去,再向右转,经过豪丫市场,经过会哥原来的托管,再直走100米左右,到原来的后门处,但现在已经封了那个门了,这样的话要继续往前80米左右,向右拐20米左右,才到学校东门。这条路是公路,相对好走,但相对也是最外围的道路。
第二条路径比起第一条路径,近了一些,它是过红绿灯向左,拐进豪丫村里面,在村里又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拐两个弯,一条拐四个弯,出来之后走上通往豪丫小学的“缪屋路”,是水泥路,也好走,但是在村里拐来拐去时不好走,一是车多,二是路烂。到了缪屋路时如果遇到豪丫小学上学、放学的顶峰时候,也会堵塞。
第三条路径是“两点一线”,比起第二条路,可能减少三分之一的路程,比起第一条,那大概就是减一半的路程了。所以我心里总在选第三条路。
但目前这只是一条黄泥路,横面宽有三十米左右。靠近学校这边是山脚,另一边是豪丫村。走到学校这里就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右通往学校大门口,直走是经过学校足球场,接上学校老后门这条路。
黄泥路是凹凸不平的,天气好的时候,颠簸一下没关系,小心一点,开慢一点,也是可以走的,毕竟走这条路时很少有“会车”现象——基本上见不到别的车和人。
但是一下雨的话,这条黄泥路就走不了了。有一次下小雨,我以为没关系,所以去接儿子时,想走这条路,结果在校门出去一点,车子打滑,一个九十度漂移,吓了我一大跳。
如果遇上下过大雨,马路就不更得了了,路面泥泞,让车容易打滑不说,最让人头疼的是有好几段路的黄泥坑,有的像一锅煮好的有点稀拉的黄色玉米糊,上面还像有一层“粥油”一样,晃着你的眼,诱惑你“来呀,到我的怀抱里来吧!”我第一次看到时,正好是要赶着到学校参加开学典礼,所以冒险把车开过去,心存侥幸以为没事,结果陷在路中央的那一团“玉米稀糊”里,进退都不行。当时好绝望啊!幸好后来遇到了一个热心的快递小哥帮忙。但赶到学校时,开学典礼已经结束了。
有的路段不算深坑,但就像是千万头牛在那里打过群架一样,泥巴凸起、凹下,像一锅正在大火的加持中沸腾的热粥,只差没有发出“噗噗噗”的声响了。那绝对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但因为这条路实在是近,而且没什么车,所以我一个人走时,心里总想走这一条路——载着儿子时,不敢有这种念头。
雨是大前天下过的,昨天周一,是晴朗的第二天,送了儿子上学,我回来时试着走了那条路,开慢一点,也勉强可走,有一处实在过不了,但细细观察,靠近居民区这边的一条沟渠旁,有车碾出了一条细路,我就沿着那条路走。但下午去接孩子时,我老老实实走第一条大路。
今天是晴朗的第三天,送了儿子回来,我还是走第三条路径,似乎不走就是心里丢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这次已经不是为了节省时间了。走到昨天差点过不来的地方,看到沟渠旁的那条小路已经宽了许多,明显有不少的车子经过。
回到靠近学校的十字路口,往右走的路暂时过不去了,学校大门口的这段路在铺石子,我只能向前直走,经过足球场外这段泥路。这段路没什么深坑,但也有几处是很难通车的,仔细观察,有人已经开辟了两三条可以走的细路:你不知道是谁和自己一样,需要走过这段路,但真的就有人在走,而且肯定不是只有一个两个在走,而是很多人在走,以致走出了一条路来……我瞬间领悟了一个成语“志同道合”,而志同道合的人不就是“同志”吗?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
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 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 《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到了毛泽东时代,在革命队伍里,为什么会互相称呼为“同志”?那是因为毛泽东曾经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说了革命战士分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革命队伍虽然庞大和广泛,但大家都是为了服务人民而团结在了一起,共同努力实现“为人民谋利益”的愿望。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永远都只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组织”,与自己的“同志”同频共振,才有可能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我们、真正属于我们的路。
只要有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在一起,烂路虽烂,仍是可以走出有用之路,直达心中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