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聊了《关系里,谁的问题》和《关系里,就一事论一事》。总结了关系处理的四个步骤:
1. 所有权归谁的?
2. 就一事论一事
3. 中正角度看待
4. 以道德为标准
之前谈了前面两步,今天聊聊第三步。聊第三步之前,还是要说说这么做的逻辑。
第一步的“所有权归谁的”,是处理千头万绪的关系中,找出需要处理有关问题或关系的那根线头。再顺着线头找到 —— 是谁握着这根线头?这样可以准确地找到问题或关系的归属人,从而避免牵连无关人员。当然,根据问题或关系的不同,归属人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
在这一步的过程里,逐渐会建立区分自身与他人的清晰“边界”。
第二步的“就一事论一事”,是除了找到线头的一端是谁握着以外,还需顺着线头的另一端找到相关的这件事是什么。这一头,可能只有一件事,也可能有多件事。如果希望更效率,可以每次仅关注一件事来解决。随后一件件地按照主次排序全部解决。
在这一步的过程里,逐渐练就了专注集中处理一件事的能力。
第三步的“中正角度看待”也至关重要。
如果在解决问题或关系时,参与人各执不同立场又各执一词,基本上事件就变成一场“谁对谁错,谁赢谁输的博弈”。结果除了一时意气外,既没有解决问题,也没有赢家。
这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共同看待问题或关系的立场。就像一道数学题,相比较之前需要兑换成相同的单位,否则“米”和“厘米”是无法进行比较与计算的。
近期,我在与客户董先生聊天时,听起他谈起关于阅读一本书的看法,与今天说的话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一本书,我会读三遍。第一遍是以完全信任的态度去读;第二遍是以完全批判的态度去读;第三遍是思考后,以自己的角度去读。这样去找出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成为自己的。”这是我听到过有关读书方法里非常棒的一种了。
以空杯的心态先全盘接受,再找出与自己有冲突矛盾的地方,最后经过验证后留下适合自己的。这样很大程度地能避免因偏见带来的认知的偏差。
这里的偏见是个名词,是不公平不公正的认知立场和角度。
这里的偏见也是动词,是在偏差的立场产生的思想与行为。
一般情况下,世人更偏向于“自己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立场下,世人会听不进去任何与自己认知差异的观念和建议,从而失去突破认知现状的机会。他们会用各种理由去力证自己观念的正确,尽管力证的方式是偷换概念或左顾而言他,会引经据典大人物的言论来佐证,会拉帮结派地壮大声势,也会在自己呈现弱势时推卸掉相关责任,甚至拉他人来背锅。
这样的“我”,是“小我”,也叫“Ego”,更是“人性”的一部分。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绕过这个自私角度的“我”,阻碍自己看到更大更宽广的世界。
还有种情况,是世人偏向于“对方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立场下,世人会失去自信继而否定自己,完全听信于对方的观念和建议。一般情况下,造成这样行为的前提有两种:
1.没有自身信服的判定标准,又没有去全面地寻求答案验证。以致于除了自己,认为谁的观念和立场都有道理。
2.在关系中的偏私,让自身失去了原有的原则与标准。特别是在家人、爱人,孩子或朋友的关系中;也有在自身弱点被权势、金钱和利益攻破的关系中;也有在世人以为的“道德”,实则是道德绑架的关系中出现的偏私。
这两种前提的行为后果,致使自身的原则、立场和观念如风中的芦苇,因矛盾而相互碰撞而内耗,也因缺乏立足的根基,亦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飘摇不定。这样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随意变化”和“不可靠”的印象。
并且,偏见会给另一方带来怨气,如关系处理中的偏心,自然也不会产生信任。
以上的两种立场都是偏见,是“听信一面之词”。
到底什么样的立场,能去除偏见看见真相呢?到底什么样的立场,能在学习的路上顺风顺水事半功倍呢?到底什么样的立场,能在关系处理中坚定不迷失呢?
答案是“中正”。持中守正,是在自己与问题或关系的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还记得小时候看《包青天》的电视剧。人们之所以喜爱包拯,是因为他无论面对谁,都能公平公正无偏私。这样的立场让人信服,这样的关系产生真诚与信任,亦没有怨气。
在关系处理中,“信任”是为人处事最低的投入成本。不是讨好、卑微和小聪明的套路,而是自身由内而外散发出坚定的中正立场。
举个例子。
如果自己的两个朋友闹了矛盾,会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根据朋友与自身的亲厚程度来做出判断,信任与自己亲厚度高的,放弃与自己亲厚程度低的。第二种是各自听听双方的说法,左边听一听,右边也听一听,再站在中正的立场做出判断。
再举个例子。
如果在自己原先的观念和新观念中产生了矛盾而犹豫不定。一般世人会认定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从而拒绝新观念。而且,越是年纪大越是如此,因为几十年的经验打造的逻辑闭环很严密,偶尔出现裂缝后还会自动修补,不易被动摇和改变。也就失去了修正命运的机会。
而用中正角度的做法是这样:把旧的观念和新的观念都拿出来,站在中正的立场,列出两方的优点与缺点,再通过实践验证进行判断。这也是进行自我反思的原理。
如果用中正的角度对过去进行自我反思,就不会站在现在的年纪和阅历,去责怪过去的行为,这对过去的自己不公平。因为那时的自己在进行抉择时,是基于当时的年纪和阅历进行考量后,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中正的看待立场,才能让自身从对过去的自责,怨恨与烦恼中解脱出来。
比如,过去的自己被人欺负,现在无比怨恨对方,也无比悔恨当初的自己为什么不反抗。
如果站在中正的角度来看待,事实却是:之所以被欺负,一是过去的自己还没有建立清晰的界限。二是当时还不具备反抗的力量。现在的自己之所以具备敢于反抗的力量,正是过去很多次不敢反抗的屈辱与忍耐积累而成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力量成长与爆发。
就像一朵现在成功开放的花,是过去积累了多次营养地喂养后才盛开的。而不是用现在盛开的样子,高高在上地去批评自己过去的不开花。
对自己的中正态度,是对自己的真实尊重。
对他人的中正态度,是对他人的真实尊重。
对关系的中正态度,是对关系的真实尊重。
这次我们聊了四步处理事件或关系的第三步:“中正的角度看待”,同样建议伙伴们一起实践看看。另外再找时间聊最后一个。
文字 | 配图 | 摄影 | 绘画 | 可可
思想指导老师 | 王碁(qi)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