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接到了中原名师李慧香老师的通知:关于初中记叙文本阅读教学与复习策略的直播教研, 是由三门峡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的耿翠霞老师主讲的能参加吗?我欣然同意 前往,因为我急需用知识充实大脑。
耿老师从记叙文的概念入手,指导教师就记叙文文本教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注意的事项一一分析开来。首先对记叙文在七八九年级做了一下梳理,分析完了之后,记叙文应该怎么教,归结一句话: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理念去教学。这是一定要把握好的两点。
对于记叙文的教学,由于今年是第一次按照统编教材去出题,又列举了之前记叙文阅读出题的要点 和统编教材的出题考查的意图有所变化,现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死记硬背的题基本上不再出现。又讲到了中招记叙文阅读的依据,在谈到怎么样教才算深阅读的教,我感触颇深。
耿老师的分类指导很有见底。 从阅读理解层面来讲,简单理解作品表面上所呈现的意思,知道大概讲什么,这属于浅阅读。我们大多人平时的阅读,大部分都属于这个层面的浅阅读。深度阅读则是区别于浅阅读,它是在不断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础之上的思考和感悟。比如在读文学书籍的时候,通过研究作品时代背景,语言特性,再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等,然后去思考和感悟作品,试图去发现作者想说的意义,这就是一个深阅读的过程。
我想如果用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来看阅读,那么: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浅阅读,因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都还在作品本身上,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层面;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过渡的阶段,因为随着阅读的积累、知识的丰富、思路的开阔或人生阅历的积淀等,我们能够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故事、道理、意义,在作者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③“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则是一个深阅读的阶段,也就是一个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度阅读?
1、第一步,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和讲述一个观点或一本书。
我们前面说过,检查你有没有读懂一本书的基础方法就是: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本书。简单的读懂一本书就是读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应该可以简明扼要地说出来。讲得出来的意思是,不能看笔记,要能够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事情讲得出来,又可以写得出来。
其实,这就是一个讲书本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然后重新阐述的过程。当你进入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开始迈进深入阅读的门槛了。
2、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
面对同一本书,每个人能深入阅读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所理解和感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阅历、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你让一个小学生、一个大学生、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文盲去思考一个同样的经济问题,他们所给出的答案绝对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深度阅读同样也是一个积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脑袋空空,是没办法深入思考问题的,即便别人告诉你,你可能也无法理解。
第二点感触颇深的还是耿老师讲到的,我们在进行学习阅读策略的时候,首先要有文体意识,用散文的方法教散文,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耿老师提到这一点也是从大多数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不管是散文、小说、记叙文,只要一上课分析课文 ,普遍的就是抓住关键的段、优美语句、去进行分析而淡化了文体意识。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对文章 的文体要弄清楚。然后才能根据文体的特点去进行相应的教学。例如,教散文时,依据散文的特点,用散文的方式教学散文,引导学生感知结构美,感受语言美,感悟意境美,让散文教学的样式与散文文体的特点融为一体。
散文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语言生动优美、凝练传神、新颖隽永、洗练,因此,品尝语言美应是教学的重点。朱熹说:“读书之能,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好,又须识得它里面的骨髓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情韵,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腻的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再如,教小说时,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会把小说当成记叙文来教,因为在七年级之前 对文体的划分还不是很明显。即使是不够明显,那么仍然要强化文体意识,是什么样的文体就去用什么样的问题去教。是小说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小说的三大要素,然后就用教小说的方法去教小说。
耿老师就她的专题讲座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在复习中也是有一定的策略可循的。讲的很深刻,问题解决的很具体,像这样独立的文本阅读教学,还希望有一个连续性的讲座,很期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