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凡是被证明的东西都应该加以利用,凡是被利用的东西都应该(只要可行)加以证明。(P-8)
【学以致用,边用边学,学用结合。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与思考,可以引领学生梳理总结提炼,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7.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P-8)
【这是关于教育艺术的思考,也是一种高级的思考。教育艺术是指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加以丰富的技巧和方法,以达到与学生的沟通达到最佳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语文老师在课堂里,就要讲究语文教育艺术,彰显语文学科本质。昨日一位青年教师在赛课时,上六年级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把课后问题处理成了一个阅读练习,没有情感的启发,没有语言的感悟,没有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练习,只是单纯地去寻找文本信息来理解文意,缺少思维训练。如果我来处理,首先从课题里的“只有”一次入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一个大问题,引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再通过自学,互学和全班共学分享,一步一步读出文字里含着的对地球的赞美与担忧,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被破坏后的恶果,学生会很自然地发出呼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给地球写广告词,不再是干巴巴的作业,而是孩子情感的需求,现实生活的需求。作为班主任,更是要在言行举止中尽显教育艺术,在举手投足间与孩子打成一片。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看着孩子做,让孩子自己去做。】
8.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路,往往通往一个糟糕的结局。(p-8)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盛赞弟子颜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牛顿”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赫·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19世纪便以“快乐”二字作为教育哲学的中心思想,他提出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教育最有效。经过他数年的教育实践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最有效。“快乐教学法”解决当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育问题。由此,快乐的学习被证实是有效的。我不太明白这里所谓的“享乐”与“快乐教育”的最大差异在哪里?也许这里强调的是那种始终处于愉悦状态,不需要动脑筋的浅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害的。】
9.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P-9)
【怎样才能让知识生动活泼?学习知识一定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首先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让学生能够把自己观察所得准确地进行分享,愿意聆听他人的分享,丰富自己的思考;再次是老师呈现知识的方式可以生动活泼,或者老师的上课方式方法生活活泼,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能够带领孩子享受思维的乐趣。】
10.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P-9)
【教师需要怎样的天赋?李镇西老师说,做教师,可能需要以下几种天赋:对孩子的亲和力;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幽默感;浪漫气质;出色的语言表达力;在某一方面具有独特的爱好与优势。我想,教师最根本的天赋应该是有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喜爱。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当属教育的重中之重。环境对教育生态的影响非常大,时时处处事事皆育人。一个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会渗透到学子的方方面面。一个班级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小学班级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美好品格的形成。关注班级硬环境,整洁,美观为基础。着力打造软环境:温暖、和谐,包容,进取。学生会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五个文段,最终指向一个中心:有效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