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一

谁是管理者之后,继续:

•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个组织机构里的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到有效性。此现实问题为以下四类: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被一连串的事务所左右。也许他具有了不起的才干,足以应付得了,但实际上他却是在浪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原本可能达到的成效撇开了。

所以,管理者需要的是一套判断标准,使他能够针对真正重要的事项去工作。但在日常事务中,常常找不到他所需要的标准。

(3)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重点: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

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

(4)最后,管理者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通常,一个管理者会认为组织内部的事才是与他最密切相关的现实,即使他要认识外部世界,却不能亲身体验外部事物的变迁,只能通过资料和报告来了解外部世界,而这些内容都事先经过了组织过滤,是已将组织的相关标准强加给外部的客观现实。

具体地说,在组织的内部,根本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也即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服务于外部环境。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组织内部的资料是可以量化的,而外部情况往往是质的变化,难以量化;而且,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而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

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努力去觉察外部世界,则组织内部的事务必将蒙蔽他,使他看不见真正的现实。

以上4项现实问题,是管理者无力改变的,也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 对有效性的认识

要想提高管理者的绩效和成就,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有效性。

一个组织,通才和天才都一样,可遇而不可求。但我们必须学会这么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

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寄望于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我们应该努力的是,学会善用那些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

考虑到组织的需要,同时,有效性也是管理者达成的目标和绩效的必要手段,因此更应该受到高度优先的重视。

•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有效的管理者,他们之间的差別,就像医生、教师和小提琴家一样各有不同类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也必然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

换句话说,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

以下5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应该将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而做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以上这些就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也是本书的主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