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
探讨一个人的感觉,极为重要。因我们在要比外界压力时,同时逃避的,是内心不愿意面对可怕感觉,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外界压力,一旦能面对一直逃避的感觉后,就可以理性地处理外部事物了。
客体使用。自体是自己,客体就是别人和其他事物。受主观全能感的驱使,婴儿会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这种体验需要母亲交出自己并能在被使用后存活。
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你的人生意义在于你如何选择,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选择,人生才有自由。
《浮生取义》
假若高价值感“我很棒”是建立在别人的低价值感“你很差”基础之上,就对被人造成了伤害。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所谓做自己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马丁·布伯
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
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之后你就能接受别人的好了。
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你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力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须知参次多态,乃是幸福的本领。罗素。
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流向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体,即自己,一部分是客体,即别人乃至整个世界。胡科特,你如何看待自体和客体,构成四个等级:最好的等级是自信和热情。自信,即生命能量自然地滋养自己,相信自己能做成想做的,同时很靠谱;热情,即生命能量流淌到其他人或事上,滋养对方。其次是自大和对客体的理想化。自大,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缺乏事实的支持,不过还是有一些支持;理想化,即很容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理想化,但不会觉得他是全能的神。
较差的等级,是疑病和宗教性的恐惧。疑病,是自体虚弱在身体上的一种表现。宗教性恐惧,即,还能对客体产生一定好感,但总觉得好的客体严厉而苛刻,自己必须倾尽所有,才能获得其认可。
最差的等级,是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自恋妄想,即觉得自己就是神,无所不能,这完全缺乏现实基础;被迫害妄想,即觉得外部世界有无所不能的超牛逼之人,构建了一个体系,系统地迫害自己,而这也缺乏现实基础。
人需要一个空间,展开自己的心,将内在的种子,投射到外部世界上,然后观察外部的结果与自己内心的律动,回观自己而淬炼自我。
他恋,我可以爱上他人,并被他人所爱。
温尼科特:事情弱自然发展,亦即,经由好的母职以及稳定的家庭节够,个体将能成为一个道德存在体,而事实上太过严厉地被驯化反而会冒一个相反的危险——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
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地涌出。
索尔仁尼琴: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马丁·布伯: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越是别具一格,别人就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你自己的感觉。
弗洛姆:必须让他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激发他“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比以前更能感觉到生命活力与人格完整,让他觉得活得更有意义,这是唯一的道路。
你必须也只能从你自己出发,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你需要展开你的各种能量,与其他能量体建立链接,这份链接越饱满,你就越能发现,自身的能量是好的,别人的能量也是好的,当这份链接达到极致,所谓证悟就会发生。
当你处于某种不能承受的负面情绪时,和这份情绪在一起,是极为重要的。
感受被看到,就是好的治疗。
人活着,就是要跳出自己的命运剧本。
恨是爱而不能。
你必须先弄懂自己的生活,才能懂得别人的生活。(基耶斯洛夫斯基)
牺牲家人i安全的,挑战外人是危险的。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关键是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是谁。
你内心深处是怎样的,着极为重要,看清楚,你可以更好地做选择,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是谁。
看见就是爱,爱就是答案。
你如何选择,就是你生命的根本所在。
当有渴望的时候,如何满足自己,当有痛苦的时候,如何化解。人格健全的人,他既是体验者,也是观察者和思考者,他能顾及细节,也能看到全局。之所以能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他对得到爱有信心,也因而能承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
人格破碎者,内心没有承受痛苦的空间,也没有延迟满足的空间,他们很容易饮鸩止渴。
实体自恋,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实体,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
虚体自恋,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等,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可能你的自恋会爆棚,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你的自恋会受到恨到的损害,这就是虚体自恋。
虚体自恋是面子心理,里子就是实体自恋。当一个人虚体自恋,做事情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放在外在条件上,放在比较虚的东西上,而对真实的、核心的东西好像总把握不住,总会有所忽视。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懂事是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工作,或者投入地去做喜欢做的事,这些最终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实体自恋,弗兰克,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
核心自我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似乎别人的评价定义了你是谁,你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这种时候,你是没有自由度的,别人的评价,会极大左右着你。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发你的发硬,但不再能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虽然我们总强调锤炼,但必须的说,核心自我的形成,总是取决于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质量。若有一温暖且能良性互动的稳定关系,你会感觉到,心灵在迅速成长。濡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再被外在环境中的苛刻评价所左右,那就意味着,你终于有了自我。
科胡特: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是摇晃,根基不被动摇。
温暖、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
核心自我的建立,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这种自两岸,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将关于自我的各种信息凝聚在一起,可以说,这种自恋是一种向心力。
核心自我的养育,就是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把问题保持在一个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没有一朵莲花会绽放。——美国催眠师 斯蒂芬·吉利根
人际关系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或负面情绪,自己有多大的容纳空间。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容人之量,取决于他心中在多大程度上住着一个人。又取决于他自己曾在多大程度上能住进另一个人的心里。
温尼科特,好的心理医生,能做一个好的容器,给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感受和想法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空间。
一、再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涵容,一方发出的信息,也特别是负面情绪,另一方需要将其容纳,然后消化,并转化成相对好的信息,再传递回去。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需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无人之境,你注视着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把时间当朋友》及其他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指导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为什么人们总是异常痛苦于不被理解,并且在那么强烈地认同“理解万岁”之类口号的同时又常常无法理解他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自我经验的局限,而这也是经验主义局限的根源所在。
个人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其表现往往为恐惧,而群体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其表现往往为疯狂。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因为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相关资源在互联网上分布广泛、极易获得,而且优秀的资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英语,顺带练习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子重新推演一边,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诉诸权威,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清晰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一锤定音。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然而人们不愿意最终面对不确定的答案、不确定的结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任成本极高的社会。
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再次,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最后,权威可能并不存在。
首先,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说,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最后,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形式逻辑错误和非形式逻辑错误,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Mine-is-better;
Face-saving;
Resistance to change;
Conformity;
Stereotyping;
Self-deception;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Everyone makes his or her own truth。
One person’s truth is another person’s error。
Truth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ll ideas are equal。
瓦茨拉夫·哈维尔《对话守则》: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
首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智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只是自己的事情;其次,这是几乎每个社会都想系统地完成却从来没有成功完成的事情(因为每个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另外一股强大的阻挠力量);最后,我们也应该考虑自身的安全,即不要被“吸血鬼”咬到,甚至最好不要被他们看到。
Each new generation born is in effect an invasion of civilization by little barbarians,who must be civilized before it is too late。——Thomas Sowell
只看到部分事实,而把部分事实当做所有事实的情况比比皆是,往往也是各种冲突的根源,我们需要反思,需要常常反思。
To a man with a hammer,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Mark Twain
兴趣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得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从理性角度出发,我们能能体会的所谓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爱默生: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We must believe in luck,For how else can we explain the success of those we don’t like?
Ownership of personal or material productive capacity is based upon a complex mixture of inheritance, luck and effort, probably in that order of relative importance.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一个人尽量漠视自己的有点,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他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他太谦虚、低调了,其实,他没做什么,只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去做的事情——让别人舒服,很多时候,所谓谦虚和低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尽量漠视自己的有点,这一方案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如果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刻意做到尽量漠视自己的有点,那么他必会发现自身的一个重要变化,他的优点与缺点之间的落差被他人为地却同时自然地减少了,这是一个貌似矛盾却非常合理的结果,这种落差的见效,必然会为他减缓不必要的痛苦。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为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停止嘲弄他人,忘记自己的优点,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鸡尾酒效应:对待特定信息的注意力。
学习一下概率论是一件好事,它会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结论:大多数人必然跟大多数人不一样。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Golden ratio,数学比例关系,将一条线分成两段,总长度a+b与长度较长的a之比等于a与长度较短的b之比。一般取0.618或者1.618.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God,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We can’t solve problem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可惜这个页边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皮埃尔·德·费马
We have this deep intuition that there is a core,an essence there,and it’s hard to shake off,probably impossible to shake off,I suspect。But it’s true that neuroscience shows that there is no centre in the brain where things do all come together。——Paul Broks,clinical neuropsychologist
Well-makers lead the water(where they like); fletchers bend the arrow; carpenters bend a log of wood; wise people fashion themselves. Dhammapada (verse 80)
Top tips
1.Set yourself realistic goals。
2.Don’t compare your self-confidence with others。
3.Give it to go——failing is ok。
4.Get rid of other distractions。
5.Talk about it。
6.Reflect on your achievements。
Send your study tips to learningenglish@bbc.co.uk or share them on our BBC Learning English Facebook page
你无须寻找真实的自己,即便存在真实的自己,你也需要一边发掘,一边创造。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它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对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就像保养车子一样,车子的一切都可以分解成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测量和证明,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
对于一个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是一种肤浅的人,就像寄生虫一样没有内涵,无法养活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从这里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了。
在这里要提到逻辑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就煌火了;然后又碰到次,发动机又熄了;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仍然熄了;之后,行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媳火的情形,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那么这个
人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 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的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我们打算好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景致,所以要好好享受旅游的过程,不会做那种在很短时间之内游览几个景点的煞风景的事。
沿途时不时还有小孩向你挥手,也有大人从屋里走到廊前看看是谁经过。一旦停车问路或是想瞭解什么当地的情况,你得到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他们会问你打哪儿来,已经骑了多久,热情而又滔滔不绝地和你神侃半天,简直比你还要兴奋。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都不见了。”
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它是工作的核心。
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
内心的宁静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会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从而显露出它真正的面目——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而在灵性上上更是一片空白。
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
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
所以在近代古典和浪漫的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两个世界逐渐分离,互相仇视,所有的人都在怀疑是否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事实上没有人希望如此——不论他的敌手如何想。
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
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时候,就代表你对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要快点结束它去做别的。
他用这把刀划分这个世界,架构自己的理念。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这些不断变化的形状、被太阳照得灼热的山坡、发动机的声音、节流阀的运作,每一块岩石、野草和篱笆,还有路旁的碎片——你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它们,除非出现某些奇特的或是我们同意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而且把它们记住。那样一来,我们的心理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一旦我们手中握着这把沙子,也就是我们选择出来认知的世界,接下来就要开始分辨。这就是那把刀子。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此地、彼岸;这里、那里;黑、白;现在、过去;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成许多部分。但是我们看得愈久,就愈会发现它的不同。没有两粒沙是一样的,有一些在某些方面相同,有一些在另一方面相似,而我们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类似和差异,堆成不同的沙堆。我们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颜色、颗粒,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状或者是否透明来分。你认为这种划分一定会有尽头,但是事实却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
古典的认知法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沙堆以及分类法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浪漫的认知则是针对分类之前的那把沙子。它们彼此互不相同,但是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恐惧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
如果只触及问题的结果,而不知道原因在何处,是不可能有任何改变的。真正的系统、真实的系统,就是我们当前的系统观,也就是理性自身。如果把整个工厂拆毁了,而架构它的理性仍然存在,那么靠着这个理性很容易就可以建造另一座工厂。如果革命能够摧毁一个政府,但是政府背后的理性仍然完整地保存在,那么很快地又可以再建立同样的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正的激进分子,其实有非常坚定的立场,几乎没有任何敌手,即使有也不会受制于他,因为他的对手已经让自己显得很愚蠢,所以不论他说什么,敌手只会反衬出他的优秀。
要把问题正确地写下来,起码要兼顾到六方面: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问题的原因。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