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习者差异与学习需要
模块11 智力与学习风格
没想到,首先讲的是“标签”。印象中,贴标签不是什么好事,是将人类型化、片面化。有些类似于刻板印象的概念。但是,有的时候标签也有其积极作用。比如,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予以标签化,能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当然,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在面对残障学生时,应该使用“以人为本”的语言,弱化缺陷一面,突出其”人“的一面。比如,用”学生有智力障碍“进行描述,比直接说”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要更合理。
然后回到正题,说说智力。
对智力的研究自古有之,因此其定义也是几经变化。目前最广为人接受的一种观点是:智力是一种具有不同层次的能力体系,顶端是一般能力(g因素),下面是特殊能力。其中需要了解一下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概念。流体智力是指心理效率和推理能力,随着大脑的发展而升降。晶体智力是指在特定文化情境中应用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会持续增长。
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至少存在八种独立的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动觉(运动)智能、社交智能(理解他人)、自知智能(了解自己)和自然观察智能(观察与理解自然的呵人工的模式与系统)。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对八种智能的重视程度不同。虽然多元智能理论也受到一定批评,但也有很多支持者。
该理论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主要由六种教学切入点:叙述的、逻辑-量化的、审美的、体验的、人际的、存在的/基础的。想想自己的教案设计,这些点其实都有用上,比如描述情境,比如运用图表,比如结合实际进行反思等等。今次跟理论合上了,觉得更是清楚明了。
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由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他首先将智力的加工过程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三种成功智力: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顿悟和自动化)和实践性智力。之后又添加了一个新概念——智慧,形成WICS理论(Wisdom,Intelligence,Creativity Synthesized)。
不过,说到智力,其实人们更熟悉的含义是智力测验的一个数值或分数吧,也就是智商。对于智力测验的结果,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还有,智力测验仅仅测查分析性智力,缺乏对实践性智力或创造性智力的考察。如果能将这些缺乏的内容也纳入测验,那么对学业成绩的预测率会更准确和长久。
说到智力的性别差异,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可能都会觉得男生女生各有擅长的科目。笼统说来,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智力上的性别歧视。研究证明,在一些国家,女生在数学上的总体表现是与男生相当的。而”女生不擅长数学“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则会反过来影响学习。
那么,究竟是什么对智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呢?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
学习风格是一种经常别误解和误用的个体差异现象。大部分的学习风格并没有被未得到科学实验的支持,甚至受到质疑与批评。而这一概念之所以风靡,部分原因是因为市场需要。又一个伪科学的例证!市场上充斥各种贩卖便利概念的所谓心理学书籍,其理论到底是否合理,还需我们认真辨查。因此,我们在使用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时应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