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古县衙向左拐,是一条窄窄的巷道,右手位是一层的建筑,正好有导游在讲,揩油成功是也!前面的三间,有烧暖气或的土炕,有窗户引光线进入,显得倒也宽阔明亮,据说是关押政治犯的牢房,待遇相对要好一些;居后的几间牢房,没有窗户,低矮瘦小阴暗潮湿,是关押死刑犯的场所,令人望而生畏,是一个非常好的廉政教育基地。继续前行左拐,前面豁然开朗,有小单元凸出地面的平台,一律青砖铺就,据说那是捕快们居住的房间,由于年久失修,在某个风雨来临的晚上,也就夷为平地了,但还保留着它的形状和尺寸,也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了。
往前走中间的中轴线,两排房屋列于两旁,是古时候的公安纪检财政等职能部门工作的地方,小小的院落,两排简陋的房屋,承担着管理全县事务的职能,一道道号令由此发出,一桩桩案情在此审就,院落虽小,功能卓著。
再往后走,是各种刑具的展览馆,古代整人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展露无余,上刀山下火海烹油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看不到的。在这里看到的是人性的残酷,看到的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的泯灭。传承历史是为了记住历史,是为了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堂是明镜高悬的衙门,历代的平遥知县在此处理县务,正中央,一块匾额“明镜高悬”高高挂起,一声“升堂”喊起,衙役们高呼“威武”,当真是威严四方,县老爷高高在上,明察秋毫,明断是非,“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听导游在讲,清代的知县在任上的三年之内,不准带家眷,照清代的工资标准,一个知县的年薪是45两银子,外带45石大米,一石大米也就平均折合一两纹银,年收入不过100两,实在是清贫有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算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门道了,“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到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县衙的最后方是县官的起居场所,已成为会客厅和吃饭的地方,二层是卧室,三层供奉着“狐仙”,一为保佑一家人健康长寿,二为祝福官路亨通,三为佑福全县人平平安安,无灾无难,保佑他的子民们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于公于私皆有之!
我去过南阳的南阳府衙,也到过浚县的县衙,各个地方的县衙都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决定着全县前进的方向,成为引领历史的领路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治武力,引导了全县的风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也许是经过修葺的缘故,浚县的县衙注重展示官服冠饰文化,把粮仓的故事讲的也很透彻。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平遥县衙的参观中有表演性的节目,但却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演出的服装显得比较破旧,演员也显得无精打采,音响也有点吱吱呀呀,观看的游客廖若星辰,想着锦上添花,却反倒落得个如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