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在学会游泳之前都未曾想过游泳。
校园树洞上有人出本书,将他买了过来。直到图南共读,将书看完。
需要了解的背景:《荒原狼》是黑塞的自传式小说,书中的哈利约等于黑塞。1927年首次出版,获得了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World War I,1914年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开始,1918年11月11日日耳曼正式宣布投降结束。黑塞和荣格很熟,所以《荒原狼》中的人设都可以理解是荣格心理学中的人性象征。
因此哈利做为和平主义者,在战后的日耳曼会受到了其他人的鄙视。
从DOU+电影的思路解说,这个男人叫小哈,有钱又很闲,喜欢体验小市民的生活,当大家都以为小哈要混吃等死一辈子时,小哈却想着自杀,因为他总觉得和周边人格格不入。在书中哈利一直强调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是非常不屑,有点我看众生皆蝼蚁的态度。比如在教授家看到教授夫人对偶像歌德的理解和自己理解不同,直接爆出饭圈唯粉遇到团粉的怒意。
从DOU+读书的思路解说,你真的读懂《荒原狼》了吗?哈利其实一开始就已经DIE了,所有的经历不过是一个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的人,使用剃须刀前的幻想。包括帕伯罗和赫尔米娜(赫尔米娜是赫尔曼的女性写法,所以赫尔米娜在书中是雌雄同体的设计,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剧院中可以随意切换外貌)都不过是哈利想象出来的人物,归根到底不过是哈利性格中的一部分,不能从体内强行剥落,只能落进生命的旋涡。
因此可以哈利的关键词中有一个必然是,孤独。
《荒原狼》中的哈利和《局外人》中默尔索在知乎上有很高对比率。但我觉得哈利和《人间失格》中的叶藏有更多的相似点。黑塞和太宰治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人都想着离开世界。哈利和叶藏在性格上也同样存在多重性。哈利是不断否定又否定,同时恹恹多病人,大家都是蠢人,尤其自己就是大蠢人;叶藏是反正大家都是蠢人,那我也来演个蠢人。倒是默尔索,一句关我屁事,总结全文。
“荒原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哈利的角度来看,荒原狼是为战后日耳曼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普遍的人性格格不入,狼性被压抑在人性底下。做为赫尔曼对立性格的赫尔米娜吐槽因为热爱学习和因此教育学习的差别,应该是黑塞表达对刻板教育的不满。但我瞬间代入乃万:很多男生也有很多梦想,想做球员想做游戏玩家,但是18岁以后,他们的梦想都成了买车买房。
人性和狼性的精神分裂在哈利身体里斗争。产生了非此即彼的人物选择,绝对理性走向了疯狂和永生。两种不和谐的性格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不能很好处理时,会让一个人看起来特别扭曲。常用说法:钻牛角尖。教科书中给出的建议,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现在更多的是能看到许多作者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感受痛苦。最典型的是余华这个老六,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个自己。
正如在音乐上我们可以听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也可以听凤凰传奇、冯提莫和没有任何演唱技巧的路人甲。一直接受儒家和而不同的里面熏陶的国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单选题,人生为什么不能是多选题?想想答案,套入黑塞的生活环境就可以理解,文化或者朝代过渡时期的文人总是有点癫狂,明末清初擅长画翻白眼的小动物朱耷也是这个意思。无波无澜也是最好的青春。
最后:是不是近几年流行的企业狼性文化就是从“荒原狼”过来的?不管怎么样,看完这本书还没有去听莫扎特的《魔笛》的人,都辜负了黑塞的安利。
弗雷德•海恩斯我很欣赏你的勇气,翻拍了《荒原狼》,一部以人物精神世界为主要内核的作品实在不好拍。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动画和真人穿插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拉扯,上一次这么应用的作品应该是《小王子》。但是开篇部分,将大量原文用作背景独白,感觉在听有声书一样。还好,后来把主要剧情和主要人物都有出场。尤其做为全书高潮的魔幻剧院,赫尔米娜和帕伯罗所代表的男女完整形象和哈利在不同场面中的穿插,每一扇门背后蕴含的是道家的意识。可以理解为个体在混杂的世界中,以哲学的方式完成整合统一。不过莫扎特稍微有点丑,完全没有教科书插图里的具有古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