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赏析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的西南,在距离黄河不远的一个高地上。这个楼一直非常有名,因为有鹳雀栖息其上,于是被称作鹳雀楼。它是观赏黄河的一个好地方。

诗人登上鹳雀楼,恰是黄昏,于是有了第一句“白日依山尽”。

为什么是“白日”呢?日落的太阳不应该是红色吗?怎么不说“红日依山尽”呢?应该有下面两个原因。

第一,“白”色对应的是西方。古人喜欢把天地人文的很多现象都简化成一些固定的成分,彼此紧密对应,非常有秩序。比如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宫商角徵羽、青黄红白黑,都是五个要素,都能一一对应。其中,西方与白色是对应的。夕阳落山,当然在西方,所以古人常常用“白日”形容夕阳。

第二,鹳雀楼的对面是中条山,是一座山脉。落日不是贴着地平线落下去的,而是贴着中条山落下去的。山比较高,落日降落到山峰的高度时,还是白色的。继续下降,它会变成红日,但在鹳雀楼上就看不见了。所以,“白日依山尽”描写的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能看到的情景。虽然是落日,但是它没有变成余晖、残霞,而是依然辉煌、灿烂。这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晚唐李商隐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一种哀婉的暮气在里面。而“白日依山尽”,则是从夕阳中看到了朝气。这首诗真的是非常典型的“盛唐气象”啊!

下一句,“黄河入海流”。鹳雀楼离黄河壶口瀑布不是太远。这一段黄河是水流湍急的,它从黄土高原上冲下来,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但山西离大海很远,是不可能看到“入海流”的。诗人肯定加入了夸张、想象的成分,其目的是为了强调这段黄河的滔滔不绝、滚滚奔流的气势。如果我们真到了黄河入海口,那里的水面很平、很缓慢,反倒看不出“黄河入海流”的大气象。所以,“入海流”的“入”字,既包含诗人的想象,也是对这一段黄河特征的准确把握。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就顺着这种景色,谈一谈人生理想,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当要攀登高峰的时候,无论是学业的高峰,还是事业的高峰,人们都用这两句鼓励自己:你要想看得更远,就得爬得更高;你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 《课本里的古诗词》阅读笔记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