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未经治疗的愤怒,已证实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并被怀疑与其他疾病有关。
A女士不断内化自身的坏情绪,导致头疼、脖子疼、背疼、胃疼。她的症状可能会得到治疗,但问题的根源——她对坏情绪的隐忍——不会消失。
B女士喜欢通过大喊大叫和骂人把坏情绪发泄出来,这导致她血压升高,必须服用药物来降压。
向别人发脾气,会让怒火持续,并让其他人感到受攻击。一味地发泄(声音提高、粗话连篇、肢体紧绷……)并不会帮助你减少愤怒情绪,让你获得所寻找的解脱,相反,这只会唤醒你不断保持同样程度的愤怒。
看到这里,我会想起自己曾有过的愤怒经历,以及我看到别人发怒的场景。的确如书中所说,未经处理的愤怒发泄,只会激起更大的愤怒,不断强化这种情绪。
对他人或财产表达愤怒(比如扔东西、大喊大叫、骂人、打人等)是咄咄逼人的行为。这样的爆发会吓着周围人,他们会感到不舒服,会担心自身安全。毫无节制地向外发泄情绪,会让周围人觉得我们精神错乱或失控。
愤怒的内化隐忍会助长怨恨,并导致重要关系疏离。我认为,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愤怒,它的表现不会太激烈,但是就像隐藏在底下燃烧的地火一样,会持续好长一段时间,且不断冒出黑色烟雾,让周围好多人都笼罩在这种灰暗的心情中。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或许就是这种愤怒的写照。其实,这样对关系的破坏更大。
如果公然对别人发脾气,对方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或怒而不言。口头责备、戳指头、大喊大叫、骂人等指责行为,通常会激怒对方,使得对方以防御性的方式做出回应。有的可能会直接以牙还牙,或以其他间接方式进行报复,比如,在背后说闲话。
这段描述让我想到了教育学生的一些场景。有时候,老师被学生气得冲昏头脑,对学生破口大骂(有时候家长教自己孩子时也会这样吧?太常见了!)可是,这种未经处理的愤怒,是不会有太大的教育效果的,因为,因为,这会激起孩子的防御,低眉顺眼,一声不吭,看上去很乖,实际上他并没听进心里去;或是会激起孩子的奋起反抗,以同样分贝的怒吼回馈家长。
乱发脾气有这么多坏结果,我们应该多跟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在对话、沟通、合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渐改变孩子的坏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