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0.心灵之旅
14岁的儿子晚上和5个男生一起看电影,没有一个家长陪同,7:00开始的电影,直到10:20才到家。换作是你,这个点到家会不会很担心?会不会责备他?会不会一看见他语气就开始不好了?
爱人从9:45开始就叫我电话询问,为什么还不回家?他在外面干什么?我说,“没事的,相信他很快就回来了。”我心里其实也没底,不知道他什么情况。我和爱人开始焦虑不安。毕竟,14岁的孩子半夜一个人在外面。
到10:00,爱人又询问:怎么还不回来?说话声音明显提高了,还带着责备。我打了儿子电话:“儿子,你快到家了吗?电影应该9:15就结束了,你和同学们在一起吗?”
孩子回答我:“我在电影院对面一个人吃肯德基,同学们都回家了,我吃完就回家。”我把情况告诉了爱人,爱人生着气:“这么晚还在外面吃肯德基,我们在家里却担心他!”
我预感儿子回来面对爸爸一定没有好脸色!怎么办?我思考了下,发现问题其实在我。
我和孩子约定回家时间了吗?没有。但我记得叮嘱过他:“看完电影早点回”。我脑子里自以为电影结束会马上回来。我和孩子并没有事前沟通协商,达成一个“回家时间的约定”。现在孩子回来晚了,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他。孩子的时间是他自己的,难得出去一次,放飞自己,从人性的角度讲也很正常啊!
至于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应该早点回家,晚回家父母会担心的,这样对孩子要求太高了,大多数孩子恐怕都做不到的。
我把这样的想法和爱人交流,得到爱人的理解。并讲好等会孩子回家,我们还是开开心心的面对。孩子10:20才到家。我微笑着接纳他:“平安到家就好。”
这件事,引发了我对“家庭契约”的关注。以前看过一些文章,关于在教育中,有些家庭和孩子商量一起订立“家庭公约”,用以规范孩子的言行。我没怎么在意,今天发生的这件事,觉得和孩子订立契约是有必要的。
假如,在儿子出门前与他作个约定:
1、约定好回家时间。(约定是具体的,不是模糊地叮嘱:早点回家)
2、如果有其他情况需要延时,及时和父母联系,再次确定回家时间(可以拍个图,让父母安心)
那么,父母也就不会在家里心神不宁了,是不是?
今天中午又面临同样的问题。早上儿子出去和同学打篮球,如果不和他约定回家吃饭的时间,孩子没有个时间观念,愿意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家里一定是电话不断地催,看着饭菜冷掉,电话打了一遍、两遍还不回,新开始命令、开始骂!双方都闹得不愉快。还不如事先做好约定,让孩子从小建立“契约精神”,双方轻松愉快了许多。
“契约精神”是孩子日后走向社会非常重要的精神。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讲究的是诚信。诚信是一种公序良俗,不像法律那样严格!但诚信一定是未来孩子立足社会,做人做事的优秀品质。契约是一种形式,它是诚信的保障,一旦订立,坚决遵守。
“契约精神“和欧爸讲的“母爱”一样,在家庭里,让孩子从小感受爱、学会爱。那么,“契约精神”同样可以从家庭的土壤生发,从小养成遵守契约的好习惯、好品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订立家庭契约不是强制。父母的语气、眼神、动作统统都不是强制。订立的过程和孩子一起商量,是微笑的、愉快的,体现平等与尊重,让孩子作出自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