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人,当他们不需要你的时候,感觉你多余的时候,就是离开的时候,往往会有一部分人,会这样说,想当年我怎么怎么样,我如何如何,可惜现在已经不是想当年了,你失去了存在的资本,与其纠缠不清,低三下四,那还不如自己选择优雅的离开,不纠缠,不留恋,更不去回忆过去,因为那样会更加的伤感,自己走掉,也可让人家避免尴尬,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尊严。家庭同样如此,当你能为家庭做贡献的时候,你在家里有地位,有身份,更有底气,可是总有一天,你没有那些资本了,你还想享受那些待遇,恐怕你想多了,能做到不被人遗弃就不错了,更不要说什么发言权了,不是别人嫌弃,而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势所归,古时候有为父母守孝三年的孝子,现在有的是父母临走孩子还到不了床边,更不要说尽心尽孝了,就连临死之前见一面都是奢望,都没有机会,你还想让他侍候你啊!那简直不可能,以后的老人去养老院还是靠谱的,那就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否则连那个机会也没有。更有甚者,父母临走之前到家了,可是有的竟然迟迟不咽气,竟然让孩子们急的团团转,因为他们的请假期限到了,恨不得把老人直接弄的咽气了,这是人的可悲,岂不是社会的可悲。还有的竟然埋错人,认为是自己的父母,把所有事否办完了,结果医院通知,弄错了,就这样家里人竟然没有发现,是不是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吗?医院虽然有错,自己的错误岂不更大,让老人岂不寒心,这该有多烦啊,竟然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认识了,连看一眼都不愿意看了,社会生育力的下降,是有原因的,养大这样的孩子,作用是什么?一辈子省吃俭用,到最后竟然出现这种千古奇事,让人听了虽然搞笑,可是这也却有此事,怎不叫人寒心。
单位,家庭如此,对人更不要说了,即使你对一个再好,都不能保证他对你也好,不是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只能看你能被利用到啥时候,当一个人被利用完后,大概率就会各奔东西,不变成愁人都是好现象,古语说的好,升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你施小恩,他懂得报恩,你施大恩他无以为报,就会成仇人了。对人好固然应该,要始终如一,但也要做好被遗弃的心理,经常会有人说,我对谁好的很,结果却让人背叛了,感到咬牙切齿的恼恨,实际大可不必,因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对他即使有恩,并不能图报,否则你的施恩就是有所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