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桌

周末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斜斜地洒在书桌上,本想赖床到自然醒,可脑海里突然蹦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那未完成的案例,瞬间没了睡意。匆匆洗漱后,喝着温热的豆浆,心里却盘算着教室的空座位——周末的教学楼总是格外安静,最适合沉下心做事。

推开教室门时,晨光刚爬上黑板,粉笔灰在光柱里轻轻浮动。摊开笔记本,先翻出研修案例方案的框架。得先理清教学目标和模块设计,比如把人工智能基础拆成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还要考虑如何嵌入平台上的资源链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停下来点开手机里的平台截图,确认某个案例的具体参数,等把方案的逻辑链顺清楚,抬头时发现窗外的太阳已经升到了正南方。

接着填信息表,看似简单的表格却藏着不少细节:课程分类要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适用学段得精确到初中3-6年级,资源类型还要区分视频、课件和互动练习。反复核对了三遍,才敢在提交预览处打了个勾。

最棘手的是研修模式的思维导图。这不像普通的知识梳理,得体现出“线上自主研习—线下小组研讨—平台资源调用—成果反馈迭代”的闭环逻辑。先用铅笔勾勒主干,把“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评价反思”作为三大分支,可细化到子节点时总觉得衔接不畅。比如“实践应用”里的“课堂模拟”和“平台数据追踪”该如何关联?干脆起身在教室走了两圈,望着墙上的课程表突然有了灵感——可以用箭头标注数据流的方向,让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对应的平台功能支撑。

重新坐回座位时,阳光已经斜斜地拉长成金色的带子。橡皮擦了又改,线条描了又画,直到把每个节点的逻辑关系理顺,用不同颜色标注出重点环节,才长长舒了口气。看了眼手表,指针恰好指向四点。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落在窗台上,手里的思维导图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虽然忙了一整天,却比睡个懒觉更让人踏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