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虎”诊断书
临近三年级期末考试,被孩子的字词默写搞得苦不堪言。儿子三年级语文的字词默写每次默写都是错三分之一以上,一般老师默写40个词语,他要错10个以上。每次在家给重新默写还是错一堆,错过的还错,之前没错过的也错。
数学做题也会出现漏主要信息,抄错数,算错数的情况。例如:甲比乙一共少花多少钱?他会漏掉少字,用加法来算甲乙一共花多少钱。知识点都会但是做题全废。做完题不喜欢检查,即使检查也是走马观花。
老师说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思维敏捷,别人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都能回答上来。也很喜欢读书,读书时专注力高于写作业和上课。
每次作业遇到妹妹干扰时就会发脾气,反复默写字词就感到厌烦,不愿意做重复的任务,做起来也心不在焉,所以才字词默写反复出错。
根据宋少卫老师的《学习诊疗手记》初步诊断,可能存在以下偏差:识别驱动不足所以才会总是看漏看错、誊抄写错, 程序定制方面不能规划好完成的程序,缺少校验步骤, 还可能有价值决策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他做事拖拉,不能正视自己的掌握不牢固、数学漏题错题是个人重视程度不够,不用心不讲求学习方法造成的。
应对策略:
抛弃焦虑情绪,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以前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字词默写也是老大难,一到期末考试就鸡飞狗跳,每次看到老师发的小测成绩别人都是全对或者错三个以内,而我们家孩子就是十几个错误,每天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都有抄写字词的任务,加上改错在学校的永远也完不成,每天回家都要“补裤裆”到深更半夜,有时候他就偷偷的想赖过去,怎奈老师是个认真仔细的人,会利用节假日周末追债,所以元旦那天陪着孩子补了10项字词抄写和改错任务。尤其是面对一大堆待补的任务,孩子总是磨磨蹭蹭叽叽歪歪不想做的时候,老母亲真的是吼不住情绪,火冒三丈不免河东狮吼甚至拳脚相加。所以孩子对字词的默写和订正是心存恐惧和抵触的。
三年级的老师没有二年级老师那么严厉,因为大部分同学字词掌握能力增强了,所以老师布置字词的作业也少了,所以练习的机会也少了,加上孩子本来就懒得写字词作业,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上进心,面对十几个的错误,只能像国民党打游击一样跟在屁股后面跑,永远也跟不上节奏。
相比一二年级,老母亲多了些许无奈,对孩子的字词也有了命中注定的宿命论,所以也不再有错三个以内的“幻想”了。其实,读了《“遗传”来的学习困难》才明白,家长的这种消极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孩子,加上不如意时的言语打击,让孩子对自己的字词学习失去了信心。
做家长的要看到孩子的进步与长处,一二年级的时候改错作业都要老师家长逼着改催着改,三年级的改错基本能在学校改完,即使当天改不完也会在第二天订正好交给老师。孩子对字词错误较多的情况也感到很难堪,不好意思在同学面前提及。做家长的要放平心态,跟自己孩子之前比进步,不要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得干劲。妈妈好情绪,孩子好性格。
参与游戏陪伴,消除孩子学习障碍
摒弃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庸医思维,以前当听到老师反馈说字词默写错误太多时,看到孩子做题马虎出错时,自己太差时就不淡定了,回家反复的抽写字词,反复练习计算。但是仍然不见效果该错了还是错,不该错的仍然也错,老母亲不明白这是孩子先天的缺陷,不能把视觉听觉收到的文字信息与此次含义在头脑中匹配起来。也不明白这些先天的。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恰当的活动形式来弥补的。所以就一味的把着字词默写去死磕,导致孩子对字词默写深恶痛绝。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好游戏的”,宋少卫老师在对“带病”学习的孩子进行治疗时,抓住了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特点进行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从而在玩中领悟高效学习的真谛,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
我们家长要做孩子最好的玩伴,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补孩子先天之不足。比如执行驱动训练:针对孩子爱写错,誊写抄写错误,审题不仔细等情况,可以利用《中国孩子注意力养成大书》里的专注能力的培养、注意力干扰,注意力广度训练等,用游戏的形式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拓展一些专项训练。比如妈妈来读故事,孩子和爸爸一起比赛写出妈妈读到的故事中含有口字旁的字(这是字形的部分),或者跟爸爸一起写出形容词(开阔的,美妙的,这是词性),或者一起捕捉故事中出现的声母是JY(教育,骄阳,这是拼音类的捕捉)的词,或者是捕捉故事中AABB 这类的四字词(洋洋洒洒,平平淡淡)。 也可以针对拼音薄弱多设置拼音训练,字形薄弱设置形近字,寻找近义词等。
这些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活动可以打消孩子对字词学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撤销孩子给自己预设的学不好的心理障碍。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补短。
大胆放手授权,培养孩子自我管理
在生活中注重程序定制的训练,小孩子们的程序能力来自于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尾的思考-执行-完成-被肯定这个过程里面去成长的。父母过度包办和保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丢三落四、自私自利、推卸责任等情况。其实每个小孩从小就有很强的自我做主的意识,很小的时候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我们大人不要认为小孩小,要从吃饭、穿衣等小事入手,培养孩子们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并帮助他不断完善做这些事情的程序。比如脱下衣服要把衣服叠整齐放在枕头旁,把袜子团成袜球放在衣服上等。孩子也可以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完善这一流程最终养成一个自己的脱衣服的习惯。
慢慢地我们可以把一些家务事放手给孩子,大胆授权聘用他为家里的“财政大总管”,负责记录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家庭成员的每天的收入和支出上报给财政总管,并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盘点消费情况。列出不该花钱的清单,根据每人消费情况进行点评处理。让孩子在参与到家庭管理中来,体会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勤俭持家之道。并且在参与管理中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做事有计划,行事有打算,并能把这种经验迁移到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决策。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父母好情绪就能养成孩子的好性格,父母有趣味,孩子在实践中突破自我;父母有智慧,孩子才能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