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曦正在家里收拾房间,电话铃响了,而是母亲的专用铃声,瞬间若曦有点紧张起来:“莫非独居的老母亲……”自从若曦搬到县城,母亲又不愿意过去,固守老窝,每天若曦都给母亲一个电话,而母亲主动打电话的次数并不多,除非有什么急事。
来不及多想,若曦赶紧接起来:“娘,怎么啦?”急切心情溢于言表。
“你能不能回来一下,立马。”母亲很少用这样的口气,偶尔打电话也会问,“忙不忙?”
“发生什么事了?”若曦有点担心,急切地问道。
“一两句话说不清,你回来再说。”这不像母亲的风格。
若曦来不及多想,立马乘车回到小镇上母亲的家。
刚进门,就看到一个中年男人陪着一个老者坐在沙发上,看穿戴外貌应该是退休老干部之类的,不过老者眼神有点呆滞,嘴里不停嘟囔着“秀华秀华……”。
“这是怎么回事?”若曦忍不住问道。
“这是你父亲,亲生 父亲。”母亲十分肯定的语气。
“我父亲不是……”那个“死”字没有好意思开口。
这时候中年男人站起来给若曦打招呼:“若曦姐吧,我是刘富华的儿子。”
一头雾水的若曦听母亲慢慢讲起了往事……
01
1968年,刚刚初中毕业16岁的秀华被大队书记安排在村小学当民办老师,这是好多年轻人都羡慕的差事,每天10分的满勤公分,每个月还有5块钱的津贴。
有文化又漂亮的秀华成为媒婆追逐的目标,可是介绍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领导的儿子,本身没有什么能耐,最多不过是绣花枕头。
秀华内心深处渴望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对象,毕竟自己读书多。
就这样秀华的对象问题被耽搁了,她倒无所谓,因为挣着满勤公分,5元的津贴足够给家里买盐,不会像一般家庭要卖了鸡蛋才能买得起,哥哥和父母都不敢多说什么。
没多久,村西头的知青点又多了一批人,刚开始是北京知青,这次又来了一批上海知青,他们都穿军装,男生留着小分头,女生多半齐耳短发,或者两条短辫子,显得英姿飒爽,看得秀华羡慕不已:“要是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多好呀!”
一个月之后,学校里分来了一个叫刘富华的上海知青,还是高中生,自然担任毕业班的语文课。
刘富华不但课讲得好,业余爱好相当广泛,不但会拉手风琴,还会吹口琴,观念是看书多——每次从知青点来学校的时候手里都握着一本书。
工作交往中,秀华时不时从刘富华那里借书看,偶尔也谈论一下书籍的内容,颇有共同语言。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精神同样匮乏,多半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知青点的男女两个宿舍则热闹非凡,男生们习惯打扑克,女生们则织毛衣,少数人也习惯性看书,都是允许看的书籍。
刘富华属于那种安静的人,很少参与打扑克,没事的时候就躺在自己的铺位上看点书,偶尔给家里写封家信而已。
02
共同语言是产生情感的温床,秀华和刘富华在同一个学校任教,秀华总是带着羡慕的态度请教一些问题,在互相讨论书中的内容,刘富华独到的见解打开了秀华的思路。
偶尔刘富华也讲一些上海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些奇闻趣事,秀华带着敬仰的眼神倾听着、羡慕着,两个人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谁也说不清楚。
知青点的伙食也和社员们一样按劳分配,平时轮换着做饭,只能说是伙食能吃而已。
秀华家偶尔有亲戚来,或者过节的时候,母亲则拿出仅有的白面改善生活,而每次秀华总能找到办法悄悄藏起来一些,或者把自己的那一份留着送给刘富华,这让刘富华非常感动,也非常珍惜。
家庭条件好的知青不时有包裹寄过来,里面有大白兔奶糖、茶叶、粮票,偶尔也有现金。
反正刘富华经常有包裹受到,无论寄过来什么好吃的,都会分给秀华一份,也就是那个时候秀华第一次品尝到了大白兔奶糖,味道嘛,1毛钱6块的本地水果糖无法比拟。
后来刘富华的包裹里不但有美食,还有纱巾和毛线——这是刘富华特意让上海的亲人们给邮寄过来的。
你来我往中,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拢在一起,在一个风淡云轻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下,这对相爱的两个年轻人彼此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后来的相处中,刘富华有意无意地向秀华透露:“父母在帮助我在上海活动,要是我先回去稳定下来,就把你也办过去,你有文化,很快就能找到工作的。”
带着甜蜜和向往,秀华和刘富华不为人知地交往着,享受着青春的气息。
打破这一切的是来自上海的一封加急电报:母病危,速回!
接到电报刘富华嚎啕大哭:“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在秀华的劝慰下,刘富华立马找村支书请假,然后被队长骑着自行车送到了汽车站,然后再搭乘去上海的火车。
一路上刘富华茶饭不思,悲悲戚戚乘坐几天的火车终于回到了上海。
03
原以为奔丧假过完,刘富华就能顺利回到知青点,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等到消息,两个月过去了,情况还是原样,秀华内心不由为刘富华担心,可又无从说起。
紧接着传来了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消息,每个单位推荐名额参加考试择优录取,知青点符合条件的顺利考走了一个,依然没有刘富华的任何消息。
可是秀华发现,自从刘富华走后,自己的月事就没有来过,顿时心里慌乱不已,又不敢给家里人讲,只能星期天到镇上看老中医,结果真像秀华担心大的那样——她怀上了刘富华的孩子!
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秀华震得几乎晕倒,只能迷迷糊糊回家,别无选择。
眼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秀华的母亲终于明白了怎么回事,直接问女儿:“到底怎么回事,谁的孩子?”
秀华死也不说真相,气得母亲大妈不已:“真的没脸,要不然趁着月份不大,赶紧处理掉,省得外人知道。”
可是秀华坚决不肯,这让母亲只能找父亲讨主意,父亲能有什么办法?
这个时候,一直在家不受待见的嫂子酸溜溜开腔了:“这就是你们的宝贝女儿,没脸了吧!”后来又巴拉巴拉一大堆不入耳的话。
父亲给母亲讲:“悄悄处理掉,还是咱闺女,要不然留在家里丢人现眼。”
母亲给秀华做最后的通牒,仍然无济于事,她要捍卫爱情的结晶,等着刘富华的消息。
后来,秀华被逼无奈,只能离家出走,到小镇上讨生活,离开家人的是是非非。
04
秀华本来就会踩缝纫机,平时看着裁剪书给家里人做衣服,有模有样的,这次到小镇上找到开裁缝铺的老板,想在这里讨生活。
老板是一位中年大姐,干这一行好多年了,男人在学校教书,她做衣服,就一个儿子在上中学,不缺钱,自己经营裁缝店真的有点忙,也有点累。让秀华试试手,立马就答应了,自己也图个清闲。
白天在缝纫店干活,晚上在缝纫店的小库房里搭两块板子住在那里,饭菜是老板娘从家里带过来的,一切刚刚好。
来小镇上生活,有秀华的考量,开不出去证明信根本就不能离开本地;还有一个原因小镇是从村里到汽车站的必经之处,无论刘福华什么时候回来都能找到她。
时间稍微久了,老板娘终于明白了什么,善意问道:“秀华,这是怎么回事?”
实在瞒不住了,秀华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老板娘。
老板娘以过来人的口气叹息:“说不定人家有好的出路了。”
“我们说好的,他安顿好就回来的。”秀华死心塌地等待着刘福华。
没有等来刘福华的影子,秀华的预产期到来了。
老板娘也是个热心肠,快速请泥瓦匠在裁缝铺后面又盖了一间房子,并配备了一只蜂窝煤炉子,对秀华说:“生孩子是女人一辈子的事,你就安心住在这里待产,我帮你找产婆,月子也在这里做好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大姐,你家徐老师会不会有意见?”秀华有点担心。
“我们家老徐不管裁缝铺里的事,你就放心吧!”老板娘给了秀华安慰。
生产那天,秀华疼得死去活来,宫口开得慢,老板娘和产婆忙乎了几个小时,秀华终于顺产下一个漂亮的女婴。
老板娘索性好事做到底,对外说秀华是她远房的表妹,男人死了,表妹想留个后,暂时堵住了众人的嘴。
每天早晨老板娘早早挑过来两桶水,足够秀华和女儿用了。
坐月子期间,只要不是太累,为报答老板娘,秀华力所能及地做点牵裤边,锁扣眼的工作,老板娘也轻松一点。
05
秀华给女儿起了一个十分洋气的名字——若曦!这是她和刘富华畅想未来的时候想到的,秀华记在了心里。
满月后,秀华就把女儿带到缝纫铺,躺在小车里,还不耽误干活,老板娘也不好说什么。
一边带女儿,一边购买裁剪书摸索,后来这个裁缝店不但做传统的服装,还尝试着做西装、阔腿裤、灯笼裤、一脚蹬裤,引得众人上门来料加工,生意好得不得了。
女儿一天天长大,秀华的裁剪技术也越来越好,很快就独当一面,老板娘不缺钱,也不想干了,索性就把店面转给了秀华,分期付款。
一个人经营店面又带着孩子,苦和累只有自知,但秀华咬牙挺过来了。
让秀华难为情的是女儿总是问:“别的同学都有爸爸,我的爸爸呢?”
“你爸爸在很远的地方!”秀华依然充满期待,盼望着有一天刘福华能回来接他们母女,其实,知青们返程后再也没有上海那天的任何消息,秀华不过是抱着希望聊以自慰。
再苦再累,秀华没有放松对女儿的教育,女儿体谅妈妈的辛苦,中考的时候脱颖而出考取了中师,免费还有生活补助,秀华终于松了一口气,三年后女儿回到小镇上有一份固定工作,她也放心了。
真的是好事连连,秀华的裁缝铺在经营过程中扩张了一次,不但来料加工,自己也经营布匹,客人选料加工,生意越来越好。
女儿上中师的第二年,街道改建,秀华的裁缝店也在拆迁范围,秀华要了一个店铺经营服装,同时还加工窗帘、被套等等,生意还行。
她又拿出所有的积蓄还贷款购买了一套小两居,无论如何,母女两个终于有了安身之处。
很快,女儿中师毕业,原则上毕业生回到生源地,女儿被分到小镇中学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工作、结婚、生孩子按部就班,在女儿的建议下,秀华把店铺出租,租金足够生活费,终于能休息一下了。
后来女婿调到县里工作,为了孩子升学方便,若曦和老公就把家安在城里,后来若曦也想办法调过去,自然女儿女婿希望秀华也到城里居住了。
若曦理解母亲的执念,只好每天打电话和母亲联系,寒暑假带着孩子回来小住,陪伴母亲。
06
尴尬的气氛中,中年男人终于解开了谜底。
原来几十年前那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是刘福华父母曲线救国,他们托关系提前把儿子办回了上海,担心儿子执拗不肯回来,才用这招把刘富华骗回了上海,接母亲的班工作安置下来。
刘富华的父母扣留了秀华的所有来信,慢慢地刘福华也就心灰意冷,安心在上海工作、结婚、生子,但这半生过得也不快乐。
媳妇是父母朋友的女儿,两家联姻加强感情,刘富华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老婆对他当知青的那段恋情耿耿于怀。
夫妻两个磕磕绊绊过了这么多年,老婆就像个醋坛子始终监控着刘福华的行踪,一切都掌控在她的手中。
刘富华刚刚退休没几年,老婆就因患病去世,刘富华心力交瘁不幸中风,抢救过来后神志有点不清。
到医院治疗,他不配合,送养老机构,他也不去,时常口里念道一个名字“秀华,我找秀华……”
秀华是谁?儿子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从父亲一起插队的战友中才得知了那段往事。
在父亲稍微清醒的状态下,儿子询问父亲:“你想怎么样?”
“我找秀华。”刘富华就这一句,找秀华。
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儿子带着刘福华千里迢迢找到了这里。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秀华忍不住嚎啕大哭:“为什么要找过来?我心里的念想也没有了……”
若曦终于明白了怎么回事,原以为父亲早就不在人世;刘富华的儿子也无奈。
儿子心平气和地问父亲:“你要找的人就在眼前,你看!”
“秀华,秀华……”刘富华的眼角有了泪水。
儿子征求秀华的意见:“阿姨,你看我父亲就这样了,我想请您到上海陪陪我的父亲,他需要您。”
“不行,我娘这些年吃了这么多的苦,咱不能给别人当免费的保姆。”若曦为母亲抱不平。
“要不然把父亲留在这里……”儿子知道把父亲带回上海他一样折腾。
哭得不能自己的秀华这时候冷静下来,镇定地说了自己的观点:“要不然把他留下来吧!”
“娘……”若曦还想说什么,被老母亲制止了。
儿子脸上露出了不易觉察的微笑:“那就辛苦阿姨了!我来的时候带来了父亲名下的存款还有工资本,您拿着用。如果什么时候您二老想去上海住,我父亲的房子空着呢……”
儿子还想说什么,被若曦的眼神剜了回去,终于在没有说下去。
“你们都忙自己的事吧,把你们的父亲交给我吧。”秀华坚定的眼神犹如当年要留下肚子里的孩子一样,没有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