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最感性的一天。静静地听着Mini Bose传出的音乐,记忆如同洪水猛兽而来。
音乐,陪伴我的成长。从孩提时期起,家里面还只给我买了步步高复读机的时候,就悄悄用它来放少儿古典音乐入门;稍大些,就开始自己学着倒腾CD机,功放,和箱式音响,那组丹麦箱式音响比我的年龄还大,是妈妈的嫁妆。自己一个人倒腾这些“昂贵”的音乐播放器,可能是我年幼时干过的最大胆的事情,本想着爸妈回来可能会是一顿骂,没想到,还得到他们的表扬,“不错嘛,乔乔会享受了。学习了英语,都能看懂英文标识了”,小学三年级就学了几个单词的我,感觉脸有些发烫。
即使现在的自己,也很难想象年幼的我,在音乐中放空的时候,想的是什么。是寒暑假快结束了,作业还没做完;是《绿野仙踪》里桃乐丝的奇幻旅程;还是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会买好吃的回来吗。我只知道,时间因为有了音乐的陪伴,飞快就过去了。音乐给那时候的我,带来一种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成熟,但游戏我还是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过家家。
后来,我上了中学,去了和家相隔40多公里的另一个城市,并且在那个城市一待就是六年(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你也许会问我,想家吗?我不想。我在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和爸爸妈妈分别的时候,我没有哭鼻子。但说不想,一定是骗你的。因为想家的情绪会伴随着独自在外的失落,委屈和青春期的惆怅被加强,又被所音乐渲染,在深夜达到顶峰。
当然,进入中学后,身边多了很多爱音乐的朋友,我们从随声听听到了MP3,MP4。更丰富的音乐世界向我打开了,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地对音乐的量上的渴求。妈妈觉察到了,她怕影响我的学习,她规定了我周末回家下载音乐的时间,我很不高兴,她安慰我说,“音乐够听就行了,好听的音乐那么多,你是下不完的”。但妈妈的担心,还是成为了现实。我考上的是一所不太理想的大学,有一个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分数。甚至在压力最大的高三,一整个一整个下午会因为一首音乐而放空,太向往围墙外的生活了。负担越重,反而自己越轻。多年后,在大学,和童年的发小,聊起当年的心路历程,她感同身受,她说当时的我需要一个领路人,坚定我的信念。
大学生的时间很自由,喜欢的音乐人,我有时间把他们的历史专辑全部听完。风格也是阶段性的切换,流行、摇滚、民谣、电子、爵士、后摇、New Age、古典等。心血来潮时,还会给爸妈和朋友按照他们的喜好刻录音乐CD。能得到他们的喜欢,也算有了小小的成就感。选修音乐鉴赏课,放空有了“名正言顺”的时间段;有一次现场听音乐会的机会,是提升了逼格的放空;应该说,我大学的音乐时间很充实。当然也有遗憾,我一直相信,属于每个人的缘分是有限的,一直与缘分遥遥相望,而拒绝路过,就会有用尽的一天。我在音乐里,用感性做出判断,相信这是心的指引和选择。
大学毕业,我参加工作,上下班的重头戏还是音乐。叔叔说,趁我现在还有情怀,如果结婚生子,可能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说,未可知。似乎每一次我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都无法割舍音乐、电影、诗和爱去追求。也许你会说这就是是生活啊,为什么要割舍,但我还是认为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应该主宰你生活的全部。我现正年轻,毕竟没有在80岁来回看一生,也许不好说会不会后悔被音乐“耽搁”的岁月。
和爸爸参加朋友的婚礼,听到爸爸最爱的电影配乐《Tennessee》(珍珠港)作为背景音乐响起,我突然问爸爸,“如果我将来还没有你成功,你会不会觉得我特别没有出息啊?”爸爸说,“不会,人生不是用来比较的,你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我希望我女儿开心幸福。”
写到此,我有点儿豁然开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