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尊重和爱。
“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爱心的传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传递同样没有教育,至少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
在美国耶鲁大学,三年来,有一只猫每天出现在一个教室里。这只猫名叫布巴,它的家就在学校的后面,它的主人是一个书店的老板。它摸索着进入了耶鲁大学,从此发现世界上居然还有上课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每天过来听课了。它非常“勤奋好学”,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教室里听课。后来同学们就从学校仓库里为它搬来一套桌椅,布巴“听课”非常安静,从不乱叫乱跳,因为布巴上课勤奋,耶鲁大学的高层领导给布巴做了一张“学生证”,挂在布巴的脖子上。在2016年7月18日,学校让同学们为布巴披上了一件特制的毕业袍,然后布巴和同学们一起拍了毕业照。这件事情传开以后,很多人都批评耶鲁大学将毕业证视为儿戏,但是理查德校长并不这样认为,他在耶鲁大学的社交网站上发视频说:“第一,我们从它身上学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你总有被人认可和修得正果的那一天;第二,这并不是视毕业证为儿戏,而是对任何一个坚持者的尊重与爱,哪怕那只是一只猫,而尊重与爱,本身就是教育的核心。”
一只猫都受到了最起码的尊重,然而我们的教育呢?可以毫不掩饰地讲,当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起码的尊重。拿现在很热门的微信家长群来说吧,本来是件好事,让家长和学校沟通更为方便,然而大部分的微信群去让孩子的自由空间近一步压缩了。直接在微信中点名,某某同学完成作业不好,某某同学没完成作业,并鼓励表扬完成作业良好的同学,让一些孩子和家长无地自容。更有甚者,上照片,让作业完成得很差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站成一排,拍照片,发给家长群里,告诉所有人:看,这就是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对孩子简直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人皆有自尊心,皆有人格尊严。每个孩子和每个成人一样,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同样,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这是基本师德。我们总是习惯高高在上的俯视孩子,呵斥孩子,命令孩子。其实孩子除了身高、年龄以外,没有什么比我们低一等。身高的距离,年龄的差异,永远不能成为我们不尊重孩子的理由。如果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那么尊重孩子就是一种教养。
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学生是个鲜活而又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的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
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差异。由于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的不同,孩子的个性、身心、智力水平也会有一些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孤品,但是孩子们的成长绝不能仅仅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鱼儿,动作缓慢总是抢不到食物,所以瘦小孤单,似乎谁都能欺负它。主人发现了,以后喂食的时候都先在它身边撒饵料,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竟改变了小鱼儿的命运。因为后来聪明的鱼儿都发现,只要在小鱼儿身边就一定能得到食物。一星期后,这条不起眼的小鱼儿,居然成了“领头鱼”,神气活现地统率着整个鱼群。
有些孩子就像那条瘦小而可怜的小鱼儿,他们自卑胆怯,似乎其他所谓的优等生都可以欺负他们。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教师也冷眼相待,甚至弃置不管,那他们将永远抬不起头,甚至破罐子破摔。
孩子成长路上都会伴随着错误和失败,孩子犯错,正说明了他在思想或行为习惯上存在漏洞,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就是帮助他修补漏洞的那个人,而不是对漏洞置若罔闻,更不是将窟窿越捅越大。